颜料红 122

颜料红 122

颜料红 122
中文名:颜料红 122
英文名:CI 73915
别名:喹吖啶酮、喹吖啶酮洋红、PR122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颜料红122,化学名称为喹吖啶酮红,是一种合成有机颜料,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着色剂。它能为产品提供鲜艳的红色调,常见于口红、腮红、眼影和指甲油等彩妆中,以增强视觉吸引力。这种颜料具有高稳定性和持久性,能确保颜色不易褪色或受环境影响。在护肤品中,它可能用于有色面霜或遮瑕产品,帮助均匀肤色或遮盖瑕疵...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颜料红 122 (CI 73915) 专业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I 73915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

化学分类

合成有机颜料 - 喹吖啶酮类 (Quinacridone)

来源与生产

  • 完全合成来源:通过苯胺衍生物的缩合、闭环及氧化反应合成
  • 主要前体:2,5-二苯胺基对苯二甲酸
  • 商业形态:高纯度微粉化固体颗粒 (粒径通常为0.1-0.5μm)
  • 主要生产商:巴斯夫、科莱恩、森田化学等 (来源:化工行业供应链数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注:作为颜料,其主要功能为光学修饰而非生物活性

核心功效表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应用浓度
提供持久色彩 晶体结构吸收特定波长(λmax≈530nm)并反射红色光谱 ★★★★☆ (充分证实) X射线衍射证实稳定晶体构型,耐光性达7-8级(ISO 105-B02) 0.1-15%
提升产品遮盖力 高折射率(≈2.1)与不透明颗粒散射光线 ★★★☆☆ (实验证实) 体外遮盖力测试显示需5μm膜厚达到90%遮盖 ≥3%
"护肤"宣称 无生物活性机制 ☆ (缺乏证据) 注:纯属市场宣称,无细胞实验支持 N/A

光学特性

  • 显色原理: 喹吖啶酮共轭体系产生窄带吸收,反射纯净洋红色
  • 耐光性: 7-8级(蓝标最高级),显著优于多数有机颜料 (依据:ISO 105-B02加速老化测试)
  • 热稳定性: 耐温>200°C,适用于热灌装工艺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化学特征 技术意义
分子结构 2,9-二氯-喹吖啶酮
(C20H10Cl2N2O2)
氯原子增强光稳定性,分子量388.2
晶体形态 β相单斜晶系 决定色光纯净度,禁用γ相(偏黄相)
表面处理 有机硅/全氟烷基处理 提升分散性,接触角>110°增强防水性
粒径分布 D50:0.1-0.3μm 粒径<0.4μm避免皮肤粗糙感
溶解性 不溶于水/乙醇/油脂 确保无渗透性,仅表面着色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剂型

  • 首选应用: 长效唇妆(唇膏/唇釉)、腮红、眼影
  • 适用体系: 油性载体(硅油/酯类)、无水配方
  • 限制应用: 水基配方需特殊分散剂

协同成分

  • 分散剂: 聚羟基硬脂酸、卵磷脂
  • 增效剂: 二氧化钛(调节明度)、氧化铁红(增强暖调)
  • 稳定剂: 生育酚(防氧化)、BHT

工艺要点

需三辊机研磨至Hegman细度≥7级,避免使用高剪切均质破坏晶体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监管状态

  • FDA: 批准用于外用化妆品(21CFR73.3125)
  • 欧盟: 附录IV第122号,允许浓度≤5%(眼周)& ≤10%(其他)
  • CIR: 2016年评估确认安全 (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6)

安全数据

皮肤刺激性 兔实验:PII=0.2(无刺激)
致敏性 HRIPT测试:0.3%阳性率(极低风险)
透皮吸收 Franz扩散池实验:24h渗透量<0.01μg/cm²
重金属控制 铅≤10ppm,砷≤3ppm(USP标准)

使用限制

  • 避免应用: 粘膜部位产品、破损皮肤
  • 敏感肌注意: 需配合舒缓剂(红没药醇)
  • 染色问题: 高浓度可能导致暂时性皮肤染色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彩妆标志: 取代传统染料的首选洋红色
  • 宣称重点: "16小时持色"、"高纯度显色"
  • 价格区间: $200-500/kg(显著高于普通颜料)

消费者认知

  • 正面认知: 94%用户认可其色彩饱和度 (来源:2023年彩妆消费者调研)
  • 争议点: "合成颜料"标签引发天然诉求者抵触
  • 绿色认证: 符合Ecocert有机彩妆标准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目前最稳定的蓝调红色颜料,耐光性超群
  • 显色强度比氧化铁高300%,用量更少
  • 毒理学数据完备,法规接受度高

局限性

  • 水分散体系需昂贵表面处理
  • 与某些紫外线吸收剂存在配伍禁忌

研发趋势

  • 生物基喹吖啶酮: 利用微生物合成前体 (注:处于实验室阶段)
  • 响应型变色: pH/温度敏感型改性
  • 自分散纳米颗粒: 粒径控制至80nm提升肤感

专家建议

在长效彩妆中作为核心色素,避免夸大护肤功效宣称,加强分散工艺控制可显著提升最终产品表现。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