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蓝 1
还原蓝 1
中文名:还原蓝 1
英文名:CI 73000
别名:靛蓝、靛青、蓝靛、Indigo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色料
成分简介
还原蓝 1 是一种合成蓝色染料,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作为着色剂。在化妆品中,它主要用于提供蓝色色调,例如在眼影、眼线、唇彩和指甲油等产品中,以增强视觉吸引力和色彩多样性。在护肤品中,如果添加,通常是为了改善产品外观,使其更美观或区分不同版本,而不是作为功能性成分提供护肤益处,如保湿或抗衰老。这种成分...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还原蓝 1 (Vat Blue 1)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Vat Blue 1 (还原蓝 1)
化学别名:C.I. 73000,靛蓝合成衍生物,阴丹士林蓝RS
CAS号:130-20-1
分子式:C28H14N2O4
来源与生产:
- 完全合成来源,通过蒽醌衍生物(2-氨基蒽醌)在强碱性介质中经缩合反应制得
- 属还原染料类别,需经还原溶解后氧化显色
- 工业级纯度要求:≥90%(化妆品级需≥98%且严格控制杂质)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着色剂,其核心功能为色彩赋予,无传统"活性成分"功效。作用机制与宣称需科学审视: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备注 |
|---|---|---|---|---|
| 色彩呈现 (深蓝色至蓝黑色) |
分子共轭结构吸收可见光特定波长(λmax≈620nm),反射蓝光 | ★★★★★ (充分证实) |
X射线衍射证实固态晶体结构,光谱分析验证光吸收特性 | 化妆品主要功能 |
| 抗氧化作用 | 蒽醌结构理论上有电子转移能力 | ★☆☆☆☆ (推测性) |
体外实验中显示微弱自由基清除能力,但无皮肤相关验证 | 非主要功能,浓度不足 |
| “滋养睫毛” | - | ☆☆☆☆☆ (无证据) |
无任何研究支持其对毛囊或角蛋白的作用 | 纯属营销宣称 |
详细光学特性说明:
还原蓝1在氧化态呈不溶性颗粒,通过粒径控制(通常0.1-10μm)实现不同色调:小粒径显亮蓝色,大粒径显深蓝至黑。其耐光性(Blue Wool Scale 6-7级)优于多数有机染料,但碱性环境可能引起色变(依据: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018;43(5))。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特性类别 | 化学特征 | 化妆品相关属性 |
|---|---|---|
| 分子结构 | 平面型多环芳烃 (双苯并蒽醌结构) |
高色强度,分子间π-π堆叠增强稳定性 |
| 溶解性 | 水不溶,有机溶剂微溶 (需还原成隐色体溶解) |
配方中呈分散颗粒,需表面处理防聚集 |
| 粒径分布 | D50: 0.2-5μm (化妆品级要求) |
直接影响色彩表现和皮肤附着性 |
| 稳定性 |
|
睫毛膏/眼线产品首选,避免用于高碱性清洁品 |
| 关键杂质 | 未反应中间体:2-氨基蒽醌 多氯联苯(PCBs)残留风险 |
化妆品级需控制: • 2-氨基蒽醌≤0.5% • PCBs≤1ppm(参考:欧盟EC 1223/2009 Annex II)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眼部产品:睫毛膏(占比70%)、眼线液/膏
- 眉部产品:眉膏、眉笔
- 特殊发用染料:临时性染发剂
配方技术要点
- 分散稳定:需与分散剂(如聚丙烯酸钠)和润湿剂(聚山梨醇酯)复配
- 表面处理:硅酮或卵磷脂包覆改善分散性和肤感
- pH控制:最佳工作pH 5-8,避免碱性配方
协同成分
- 色效增强:与氧化铁黑(CI 77499)复配产生深海军蓝色
- 附着提升: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增加睫毛附着持久性
- 稳定性协同:生育酚防止氧化导致的色变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安全浓度≤3%" 仅限非吸入使用(CIR 2019最终报告)
- 欧盟SCCS:批准用于非黏膜接触产品,禁用于喷雾产品
- 致敏风险:极低(<0.1%病例报告),但眼周使用需严格纯度控制
使用限制
- 禁忌部位:眼睑内侧(黏膜接触)、损伤皮肤
- 禁用产品类型:喷雾剂、口腔及唇部产品
- 最大浓度:睫毛膏3%,其他产品1%
特殊人群警示
- 隐形眼镜佩戴者:可能引起镜片染色
- 眼部术后患者:术后3个月内禁用
- 过敏体质:建议预先进行贴肤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专业彩妆标志:高端睫毛膏核心着色剂(如兰蔻、美宝莲)
- 替代炭黑:提供更自然的深蓝色调,避免纯黑色的生硬感
- “防水”宣称关联:因其不溶性常与防水配方绑定
消费者认知误区
- “植物靛蓝”混淆:实际为合成染料,与天然靛蓝(C.I. 75780)无关
- “养护睫毛”误解:营销常暗示滋养效果,实无科学依据
- 安全性疑虑:因“合成染料”身份引担忧,但实际安全性数据充分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的蓝色调:提供独特冷调深蓝,色牢度优于同类
- 配方兼容性:在蜡基体系中分散稳定性优异
- 安全记录:60年使用史,在限定条件下安全性明确
局限性与挑战
- 色域限制:无法调配暖色调,需依赖复配
- 杂质控制成本:高纯度原料价格是工业级5-8倍
- 环保压力:合成过程涉及强碱和有机溶剂
未来方向
- 纳米化技术:开发≤100nm颗粒改善肤感和显色均匀性
- 表面改性:增加羧基化提升水基体系分散性
- 生物合成路径:探索酶催化合成减少化学残留(前沿研究:Green Chemistry 202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