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橙 16
溶剂橙 16
中文名:溶剂橙 16
英文名:CI 45396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溶剂橙 16 是一种合成有机染料,常用作着色剂在化妆品和护肤产品中。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产品提供鲜艳的橙色或黄色调,常见于口红、眼影、指甲油和洗发水等物品,以增强视觉吸引力。在护肤品类中,它可能用于有色面霜或防晒产品,帮助均匀肤色或掩盖瑕疵,但本身不具备护肤功效如保湿或抗衰老。需要注意的是,溶剂橙 16...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溶剂橙 16 (Solvent Orange 16)
1. 基础信息 & 来源
溶剂橙 16 是一种合成有机着色剂,属于偶氮染料类别。
关键识别信息
- INCI名称: Solvent Orange 16
- 化学名: 1-[(2-Methylphenyl)azo]-2-naphthalenol
- CAS号: 2646-17-5
- EC号: 220-161-1
- 分子式: C₁₇H₁₄N₂O
- 分子量: 262.31 g/mol
来源与生产
通过重氮偶联反应合成:
邻甲苯胺 → 重氮化 → 与2-萘酚偶联 → 纯化结晶
(来源:工业有机染料合成标准流程)
主要应用领域:
- 非食品接触塑料着色剂
- 油墨和印刷工业
- 限用化妆品领域:仅适用于不与粘膜接触的冲洗类产品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纯着色剂,溶剂橙 16 无已知生物学活性或皮肤功效机制: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适用浓度范围 |
|---|---|---|---|---|
| 产品着色 | 光吸收特性(λmax≈486nm) | 充分证实 | 在油性介质中呈现橙红色 | 0.001-0.1% |
| "滋养毛发" | 无已知生物学机制 | 无证据 | 注:纯属营销宣称 | 不适用 |
详细安全警示:
欧盟委员会法规 (EC) No 1223/2009 附件II明确禁止该成分在化妆品中使用: (依据:欧盟化妆品法规最新修订版)
潜在风险机制:
- 芳香胺分解产物:可能代谢释放邻甲苯胺(2A类致癌物)
- 皮肤渗透性:离体实验显示可穿透角质层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学特性 | 参数 | 技术意义 |
|---|---|---|
| 化合物类别 | 单偶氮染料 | 发色团稳定性中等 |
| 化学结构 | 萘酚偶氮苯衍生物 | 平面分子结构增强显色性 |
| 溶解性 | 脂溶性(不溶于水) | 限用于油基配方 |
| 熔点 | 134-136°C | 热稳定性受限 |
| 最大吸收波长 | 486±5nm (乙醇中) | 决定显色特性 |
| 杂质风险 | 未反应中间体(芳香胺) | 主要安全风险来源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限制
- 禁用产品类型:唇部产品、眼部化妆品、驻留类产品
- 理论适用产品:冲洗型染发剂、肥皂(部分区域允许)
配方技术要点
- 溶解特性:需配伍非极性溶剂(矿物油、硅油)
- pH敏感性:酸性条件下易发生质子化导致色变
- 光稳定性:中等(需配伍UV吸收剂)
禁用配伍成分
- 氧化剂:过氧化氢导致偶氮键断裂
- 还原剂:巯基乙酸(染发剂)引致褪色
- 强碱性物质(pH>9):加速分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监管状态
- 欧盟:化妆品中禁用(附件II)
- 美国:未批准用于FDA管辖产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禁用物质
毒理学数据
- 皮肤刺激性:兔模型显示中度刺激性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阳性
- 基因毒性:Ames试验结果阳性(TA98菌株)
- 致癌性:数据不足但代谢产物可疑
暴露风险评估
主要风险途径:
- 职业暴露(生产工人)
- 非法规产品中的意外使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工业染料主导:90%以上用于塑料和油墨
- 化妆品应用:仅存于部分非法规市场低价染发品
消费者警示
- 产品识别:检查成分表避免"Solvent Orange 16"
- 典型风险产品:非正规渠道染发膏、廉价彩妆
- 误标风险:可能被标注为"CI 11920"(错误编码)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禁用状态:全球主要市场禁止化妆品使用
- 安全风险:明确的基因毒性和致敏性数据
- 功能局限:纯着色功能且存在更安全的替代品
替代方案建议
| 需求 | 安全替代成分 | 优势 |
|---|---|---|
| 橙色调 | CI 15985(日落黄FCF) | 食品级安全性 |
| 染发应用 | HC Orange 2(碱性橙) | 法规批准且稳定性佳 |
研究展望
- 降解机制研究:皮肤微生物作用下的代谢路径
- 快速检测法:开发现场筛查非法添加的技术
- 生物可降解替代品开发:基于天然色素的分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