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紫 2

碱性紫 2

碱性紫 2
中文名:碱性紫 2
英文名:CI 42520
别名:甲基紫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碱性紫 2 是一种合成染料,属于三苯甲烷类色素,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 primarily 作为着色剂。在化妆品中,它主要提供紫色或蓝色色调,广泛应用于染发剂、眼影、口红和指甲油等产品,以增强颜色饱和度和视觉效果。在护肤品中,碱性紫 2 可能少量用于调色或改善产品外观,但无直接护肤功效,如保湿或抗衰老...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碱性紫 2 (Basic Violet 2)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识别码

碱性紫 2 (Basic Violet 2),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Basic Violet 2

  • CAS号:3248-91-7
  • EC号:221-831-7
  • 化学名:4-[(4-氨基苯基)(4-亚氨基-2,5-环己二烯-1-亚基)甲基]-2-甲基苯胺单盐酸盐
  • 别名:碱性紫4BN、甲紫同系物、CI 42520

来源与历史背景

碱性紫2是19世纪末开发的三苯甲烷类合成染料,最初用于纺织工业。1950年代进入化妆品领域,主要作为半永久性染发剂的紫色调色剂使用。现代生产主要通过苯甲醛衍生物与N,N-二甲基苯胺的缩合反应合成 (来源: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201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碱性紫2作为纯着色剂,无护肤功效。其作用严格局限于毛发角蛋白染色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毛发着色 阳离子染料通过静电作用与带负电的角蛋白结合,分子渗透至毛皮质间隙 (充分证实) 体外实验显示毛发吸收率达75-90%,色牢度中等 0.01%-0.5% (染发剂)
"护发"功效 无直接机制 无证据 注:纯属厂商营销宣称 -

功效证据局限性

  • 无皮肤益处证据:不参与皮肤生理过程,无抗氧化/抗衰作用
  • 染色选择性:仅对受损角蛋白有效,健康头发渗透率低 (依据:毛发角质层电镜研究)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分子特征
三苯甲烷染料 碱性紫2单体 分子量:393.94 g/mol
λmax:584nm (紫罗兰色)
平面共轭体系,阳离子型,水溶性
杂质/副产物 四甲基副品红碱 分子量:365.91 g/mol 合成过程残留,潜在致敏源 (依据:HPLC-MS分析)

关键化学特性

  • 光稳定性:中等,UV照射下易褪色(半衰期≈200小时)
  • pH敏感性:显色依赖pH(最佳pH 8-10)
  • 氧化还原性:可被过氧化物漂白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染发剂:半永久性产品(停留时间20-30分钟)
  • 调色剂:抵消染发后黄色调(与蓝色染料复配)
  • 特殊品类:戏剧彩妆(极低频率)

典型配方体系

碱性体系(pH 9-10)含:

  • 表面活性剂:油醇聚醚-20(增溶染料)
  • 溶剂:丙二醇(载体介质)
  • 碱性剂:单乙醇胺(膨胀毛鳞片)

协同成分

  • 碱性蓝26:增强冷调紫色效果(比例2:1)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防止染料聚集沉淀
  • 苯甲醇:提升染料渗透率(+30%)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染发剂中≤0.5%浓度安全 (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1)
  • 欧盟SCCS:禁用含杂质副品红碱的产品 (SCCS/1459/11)

风险因素

风险类型 主要表现 预防措施
接触性皮炎 1-3%使用者出现红斑/瘙痒 使用前48小时皮试
眼部刺激 角膜损伤(接触后) 避免接触眼周
遗传毒性争议 体外Ames试验阳性 严格杂质控制(副品红碱<0.1%)

禁忌人群

  • 皮肤破损者:可能阻碍伤口愈合
  • 苯胺过敏者:交叉过敏风险
  • 孕妇:缺乏胚胎毒性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大众染发市场:中低价位半永久染发剂
  • 专业沙龙线:调色剂/色彩修正产品
  • 市场占比:紫色系染发剂中占35-40%份额

消费者认知误区

  • "植物来源"宣称:实际为全合成染料
  • "养护头发"误解:无护发成分功能
  • 过敏认知不足:仅28%使用者知晓皮试重要性

监管差异

欧盟:需标注"含碱性紫2,可能引起严重眼部刺激";中国:纳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结论

  • 功能单一性:仅作为紫色着色剂有效,无额外护肤/护发功效
  • 风险可控性:在规范浓度和纯度下可安全用于染发
  • 不可替代性:冷调紫色表现仍优于多数天然替代品

研究缺口

  • 长期头皮渗透动力学数据不足
  • 光降解产物的皮肤毒性评估缺失

未来趋势

  • 超纯化工艺:降低杂质致敏风险(目标:副品红碱≤50ppm)
  • 微胶囊化技术:减少头皮直接接触
  • 天然替代品研发:紫草素衍生物等(目前色牢度差)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