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蓝 104

酸性蓝 104

酸性蓝 104
中文名:酸性蓝 104
英文名:CI 42735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酸性蓝 104 是一种合成染料,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作为着色剂。它主要提供蓝色或蓝绿色调,用于产品如染发剂、眼影、口红和指甲油中,以增强颜色吸引力和视觉美感。在化妆品配方中,它帮助实现稳定的色彩效果,改善产品外观,使其更符合消费者偏好。作为经监管机构批准的颜色添加剂,它在许多地区被允许使用,但建议用...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酸性蓝 104 (Acid Blue 104)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Acid Blue 104

化学别名:

  • 2-Anthracenesulfonic acid, 1-amino-4-[[4-[(4-ethoxyphenyl)amino]phenyl]amino]-9,10-dihydro-9,10-dioxo- (CI 42735)
  • CI 42735
  • D&C Blue No. 9

来源与生产

酸性蓝104是一种完全合成的蒽醌类染料,通过多步有机合成反应制备:

  • 主要原料:溴胺酸、对氨基二苯胺、对乙氧基苯胺等芳香族化合物
  • 合成路径:经乌尔曼缩合反应、磺化反应及氧化反应制备
  • 商品形态:深蓝色至蓝黑色粉末或颗粒,易溶于水呈蓝色溶液

历史与监管状态

作为化妆品着色剂使用已超过40年,主要监管状态:

  • 美国FDA:批准为D&C Blue No. 9,允许用于外用化妆品(21 CFR 74.1109)
  • 欧盟:列入化妆品可用着色剂清单(Annex IV/134)
  • 中国:收录于《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准用着色剂清单(CI 4273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功能: 酸性蓝104是专一性着色剂,无已知护肤活性功效。

宣称功效与科学验证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提供蓝色色调 分子中的共轭蒽醌结构吸收特定波长可见光(λmax≈610nm) 充分证实 光谱分析证实其显色特性与分子结构匹配 0.01-0.5%
颜色稳定性 蒽醌骨架的化学稳定性抵抗光照/氧化降解 充分证实 加速稳定性测试显示优于偶氮染料的光稳定性 N/A
"滋养发质" 无已知生物学机制 无证据支持 纯属市场宣称 N/A

注:任何超出着色功能的宣称均缺乏科学依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学属性 特征描述 分析数据
化学类别 三芳甲烷型蒽醌染料 CAS 6370-55-4
分子结构 中心蒽醌环连接氨基苯基及乙氧苯基取代基 C28H22N3O4S
分子量 496.56 g/mol 精确质量:496.1300
溶解性
  • 水溶性: 高(>50g/L)
  • 油溶性: 极低
pH 5-9稳定
光谱特性 最大吸收波长610±5nm 消光系数ε≈25,000 L·mol⁻¹·cm⁻¹
杂质控制 未反应中间体、重金属(As≤3ppm, Pb≤20ppm) 需符合FDA纯度规范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冲洗型彩妆: 染发剂(0.05-0.3%)、彩色洗发水
  • 驻留型彩妆: 睫毛膏(0.01-0.1%)、眼线液、临时纹身墨水
  • 特殊用途: 指示剂(pH敏感变色)

配方技术要点

  • pH依赖性: 在酸性条件下(pH<4)可能发生沉淀
  • 离子兼容性: 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产生不溶性复合物
  • 稳定化需求: 需添加螯合剂(EDTA)防止金属离子催化降解

协同成分

  • 调色增效:
    • 酸性紫43混合产生深靛蓝色
    • 酸性黄3复配生成绿色系
  • 稳定性协同:
    • 抗氧化剂(BHT, 亚硫酸盐)
    • UV吸收剂(苯基苯并咪唑磺酸)抗光降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 在现行使用浓度下安全(CIR, 2019)
  • SCCS意见: 允许用于非粘膜接触的化妆品(SCCS/1633/21)

潜在风险因素

  • 皮肤致敏: 极低概率(≤0.1%),多见于含杂质产品
  • 光毒性: 无临床报告(体外3T3 NRU试验阴性)
  • 眼刺激性: 避免接触眼粘膜(R41分类)

使用限制

  • 禁用部位: 唇部产品、眼内粘膜产品
  • 浓度上限: 染发剂≤0.5%(氧化型), 驻留型≤0.1%
  • 特殊人群: 破损皮肤慎用

检测与标准

  • 重金属限量: As≤3ppm, Pb≤10ppm, Hg≤1ppm
  • 杂质控制: 未反应芳香胺≤500ppm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分布

  • 主流品类:
    • 时尚染发剂(60%)
    • 戏剧彩妆(25%)
    • 特殊效果化妆品(15%)
  • 增长领域: 临时发彩喷雾、彩色睫毛膏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向认知: 色彩鲜艳度、水洗便捷性
  • 担忧因素:
    • 染色持久性(约50%消费者期望更长效)
    • 衣物沾染问题(35%投诉率)
  • 常见误解:
    • "植物来源"(实际为全合成)
    • "护色同时护发"(无证据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功能定位: 高效合成蓝色着色剂,无额外护肤功效
  • 安全谱: 当前使用方式下安全性记录良好
  • 技术局限: pH敏感性与阳离子兼容性差

未来研究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 提高染色持久性并减少转移
  • 生物降解性改良: 开发可降解结构类似物
  • 数字化配色: 通过AI预测复配色彩效果

发展建议

  • 严格遵循杂质控制标准,特别是芳香胺残留
  • 避免用于粘膜接触型产品及儿童直接接触产品
  • 产品标注清晰提示:"仅提供着色功能"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