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二氨基吡啶硫酸盐
2,6-二氨基吡啶硫酸盐

中文名:2,6-二氨基吡啶硫酸盐
英文名:2,6-DIAMINOPYRIDINE SULF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专业化妆品成分分析报告:2,6-二氨基吡啶硫酸盐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2,6-Diaminopyridine Sulfate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
化学结构特性
吡啶环的2,6位被氨基(-NH2)取代形成的二胺化合物硫酸盐,分子式:C5H7N3·H2SO4,分子量:205.21 g/mol
来源与制备
- 工业合成:通过2,6-二氯吡啶氨解反应制得游离碱,再与硫酸成盐精制
- 存在形式:化妆品中作为合成功能添加剂使用,自然界无直接来源
- 原料形态:白色至淡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约30g/100mL, 20°C)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染发显色增强 | 作为氧化染料中间体,参与耦合反应形成大分子发色团 | 强效证据 (体外+人体) |
与对苯二胺衍生物耦合可生成蓝紫色调色素(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 0.1-0.5% |
抗氧化保护 | 理论上氨基吡啶结构可提供电子清除自由基 | 理论推测 (体外初步)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弱抗氧化活性(IC50>1mM),远低于经典抗氧化剂 | 未知 |
抗微生物作用 | 阳离子特性可能破坏微生物细胞膜 | 有限证据 | 仅见单篇文献报道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作用(浓度>0.2%) | 未确立 |
注:红色标注功效缺乏充分人体证据,灰色标注机制为理论推测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活性物 | 2,6-二氨基吡啶阳离子 | • 平面共轭结构 • pKa1=7.2(吡啶氮), pKa2=3.1(氨基) • λmax=305nm(水溶液) |
反离子 | 硫酸根(SO42-) | • 提供水溶性 • 稳定晶体结构 |
相关杂质 | • 2-氨基-6-氯吡啶 • 未反应原料 |
• 需控制≤0.1%(CIR要求) • 潜在致敏源 |
关键化学特性
- 氧化还原特性:E0=-0.15V(vs.SHE),易被氧化成醌亚胺中间体
- pH敏感性:在pH>7时游离碱析出,影响溶解度
- 热稳定性:分解温度>250°C,配方加工稳定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永久性染发剂:氧化型染膏核心组分(与耦合剂1:2-1:4摩尔比)
- 半永久染发:与酸性染料复配增强持久度
关键协同成分
- 耦合剂:间苯二酚/5-氨基-2-甲基苯酚 → 生成蓝紫色调大分子色素
- 氧化剂:过氧化氢(3-6%) → 引发氧化耦合反应
- 碱性剂:氨水(pH9-10) → 促进染料前体渗透毛皮质
配方注意事项
- pH控制:需维持pH>8.5防止沉淀(游离碱pKa=7.2)
- 金属螯合:需添加EDTA防止铜/铁离子催化副反应
- 配伍禁忌:与阴离子表活不相容,导致结晶析出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0.1%(作为染发剂间歇使用)
(CIR Expert Panel, 2019)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阳性率约8%
(Contact Dermatitis, 2020) - 眼刺激性:兔眼试验显示中度刺激(浓度≥0.5%)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健康头皮人群染发(需斑贴测试)
- 禁忌:
- 头皮损伤/炎症状态
- 对苯二胺类过敏者(交叉过敏率~15%)
- 孕妇(缺乏安全性数据)
法规状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允许使用(染发剂最大浓度0.2%)
- 欧盟EC 1223/2009:附录Ⅲ第364条(最大浓度0.2%)
- 日本:未列入正面清单,需个案审批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专业沙龙染发:高端灰白发覆盖产品(提供冷色调)
- 家用染发剂:与开发剂分装的盒装染膏
- 宣称焦点:"自然灰棕发色""长效覆盖白发"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度:成分知晓率低(<5%,专业发型师除外)
- 安全顾虑:73%消费者担忧"氨基"类染发剂安全性
(2023消费者染发产品调研报告) - 教育需求:需明确区分PPD(对苯二胺)与本成分差异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功效明确性:作为染发中间体有强效证据,但护肤功效缺乏支持
- 技术优势:提供独特冷色调发色,优于传统苯胺类染料
- 安全性:在法规浓度下可安全使用,但致敏性需警示
研究与发展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降低头皮接触致敏风险
- 仿生催化系统:开发低温氧化工艺减少刺激
- 替代物开发:探索植物靛蓝衍生类似物
(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
专家建议
严格遵循"染发剂使用指引":
• 使用前48小时头皮斑贴试验
• 避免接触发际线皮肤
• 一年使用不超过6次
(基于SCCS/1617/20安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