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氨基-4-氯邻甲酚

5-氨基-4-氯邻甲酚

5-氨基-4-氯邻甲酚
中文名:5-氨基-4-氯邻甲酚
英文名:5-AMINO-4-CHLORO-o-CRESOL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5-氨基-4-氯邻甲酚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别名

  • INCI名称: 5-Amino-4-chloro-o-cresol
  • 化学名: 5-氨基-4-氯-2-甲基苯酚
  • 别名: 2-甲基-5-氨基-4-氯苯酚、4-氯-5-氨基邻甲酚

来源与制备

通过邻甲酚的氯化反应生成4-氯邻甲酚,再经硝化生成4-氯-5-硝基邻甲酚,最后通过催化还原获得目标产物(来源:有机合成化学文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作为氧化型染发剂中的偶合剂,其氨基和酚羟基在碱性条件下与氧化剂(如过氧化氢)反应形成醌亚胺中间体,再与显色剂(如对苯二胺)偶合生成大分子着色物(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5)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永久染发 与氧化剂和显色剂反应生成吲达胺类色素 ★★★★☆ (充分证实) 在pH9-11形成蓝紫色调色素,染色牢度优异 0.1-2%
头发增稠感知 推测:染料沉积增加发丝直径 ★★☆☆☆ (理论推测) 无直接测量证据,基于消费者主观反馈 N/A
头皮抗氧化 厂商宣称的酚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 (缺乏证据) 注:无临床研究支持该功效,且染发过程产生氧化应激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化学特性 分析数据
分子结构 C7H8ClNO 分子量:157.60 g/mol
物化性质 熔点:168-170℃ Log P:1.38 (中等亲脂性)
反应特性 pKa:9.8(氨基),10.3(酚羟基) 氧化电位:0.35V vs SCE(来源:Electrochimica Acta)
光谱特征 UV λmax:294nm 荧光发射:415nm (中性条件)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永久性氧化染发剂 (核心应用)
  • 半永久性染发膏 (次要应用)

协同成分体系

  • 显色剂:对苯二胺(PPD)、对氨基苯酚
  • 碱性剂:氨水(调控pH9-11)
  • 氧化剂:过氧化氢(3-6%)
  • 偶合增效剂:间苯二酚、m-氨基苯酚

配方注意事项

需严格控制金属离子含量(特别是铁离子<1ppm),防止催化氧化导致提前显色(依据: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8)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最大安全使用浓度2% (发用产品)(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2)
  • SCCS意见:建议避免与亚硝化剂配伍使用

潜在风险

  • 致敏性:欧盟报告致敏率0.4-1.1%(来源:SCCS/1584/2017)
  • 亚硝胺风险:二级胺结构可能生成N-亚硝胺
  • 眼刺激性:浓度>1%时显示中度刺激性

适用人群禁忌

  • 染发剂过敏史者禁用
  • 头皮损伤或炎症期避免使用
  • 孕妇建议咨询医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专业染发产品核心组分
  • 灰白发专用染发剂关键偶合剂

消费者认知特点

普通消费者对其认知度低(常被标注为"染发剂中间体"),但专业沙龙关注其与PPD配伍产生的冷色调效果(来源:市场调研报告)

监管差异

  • 欧盟:允许最大浓度2% (附件III/第367条)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限值2%
  • 日本:需标注"含氯酚类"警示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灰白发覆盖力优异(优于同类偶合剂)
  • 染色牢度达25次洗发保持率>80%

发展挑战

  • 亚硝胺生成风险需通过抗氧化剂控制
  • 环境残留问题(氯酚类生物累积性)

创新方向

  • 分子封装技术降低透皮吸收
  • 与天然色素前体复配开发低敏配方
  • 生物酶催化合成工艺优化(前沿研究:Green Chemistry, 2021)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