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苯基对苯二胺(CI 76085)

N-苯基对苯二胺(CI 76085)

N-苯基对苯二胺(CI 76085)
中文名:N-苯基对苯二胺(CI 76085)
英文名:N-PHENYL-p-PHENYLENEDIAMINE
别名:4-氨基二苯胺
安全性: 6
功效:色料

成分简介

N-苯基对苯二胺(CI 76085)是一种合成有机化合物,常用作着色剂在化妆品和护肤产品中。在化妆品领域,它主要作为染料提供持久颜色,常见于染发剂、口红、眼影和指甲油等产品。在染发剂中,它属于氧化染料类,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深色色素,实现永久性染色效果。在护肤产品中,它可能用于 tinted 护肤品(...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专业化妆品成分报告:N-苯基对苯二胺 (CI 76085)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N-Phenyl-p-phenylenediamine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CI 76085 (颜色索引号)

化学分类与来源

  • 化学类别:芳香胺类化合物,对苯二胺衍生物
  • 天然存在:非天然成分,完全合成制备
  • 合成途径:通过苯胺与对苯二胺在酸性催化剂下缩合反应制得 (参考:有机合成工艺学文献)

物理形态与基本特性

  • 外观:白色至淡灰色结晶粉末
  • 溶解性: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二醇等有机溶剂
  • 稳定性:对光和氧气敏感,需避光密封保存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作为氧化染料前体,在过氧化氢存在下经氧化偶联反应生成大分子醌亚胺类着色物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持久发色 氧化聚合生成不溶性色素大分子,嵌入毛皮质 ★★★★☆ (充分证实) 在染发剂中形成稳定黑色素类似物 (依据:J. Cosmet. Sci. 多篇研究) 0.1-2.0% (与H₂O₂配合)
抗氧化保护 理论上可清除自由基 ★☆☆☆☆ (推测性) 体外实验中显示弱抗氧化性,无皮肤应用证据 (注:仅为分子结构推测) -
头皮护理 厂商宣称"滋养毛囊" ☆☆☆☆☆ (无证据) 无任何研究支持对毛囊的生物活性作用 (来源:厂商营销资料)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主活性物 N-苯基对苯二胺 分子式: C₁₂H₁₂N₂
分子量: 184.24 g/mol
染料前体,发色基础
氧化产物 Bandrowski's Base
(三聚体醌二亚胺)
复杂聚合物
分子量>500 Da
实际着色化合物
常见杂质 苯胺
对苯二胺
基因毒性疑虑 需严格控制的副产物 (依据:欧盟SCCS/1525/14)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永久性氧化染发剂 (核心应用)
  • 偶用于 临时性染发膏/眉膏

关键协同成分

  • 氧化剂:过氧化氢 (3-6%) - 必要的氧化触发剂
  • 偶联剂:间苯二酚/氨基酚类 - 调节最终发色色调
  • 碱化剂:氨水/MEA - 打开毛鳞片促进渗透
  • 抗氧化剂:亚硫酸钠 - 防止提前氧化

配方技术要点

pH需维持在9-11确保最佳反应效率;必须与氧化剂分装,临用混合;配方中常添加EDTA螯合金属离子防止催化降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与限用规定

  • 欧盟SCCS:最大允许浓度2% (氧化前) (SCCS/1601/18)
  • 中国《技术规范》:限用染发剂,标签需警示"含苯二胺类"
  • CIR评估:认为染发应用安全,但具高致敏性 (Int J Toxicol. 2005)

主要风险因素

  • 致敏性:欧盟列为强致敏原 (致敏率>1%)
  • 使用禁忌:
    • 头皮损伤/皮炎患者
    • 孕期 (预防性原则)
    • 对PPD类过敏者
  • 安全措施:必须进行48小时皮肤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核心市场:中高端永久染发剂 (覆盖灰白发的关键成分)
  • 宣称重点:"100%灰白发覆盖"、"自然黑色系"

消费者认知矛盾

  • 需求端:作为最有效的黑色系染发成分不可替代
  • 忧虑点:63%消费者关注"化学染剂安全性" (来源:2023全球染发趋势调研)
  • 市场响应:衍生"低致敏配方"概念 (添加屏障修复剂)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不可替代性:目前合成黑色染发剂中最有效的核心前体
  • 风险收益比: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控制杂质和浓度
  • 应用局限:仅适用于染发领域,无护肤功效科学依据

研究与发展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降低头皮直接接触 (实验阶段)
  • 替代物开发:植物靛蓝+酶催化体系 (前沿探索)
  • 精准毒理研究:表观遗传毒性机制深度解析

专家建议

继续允许在染发剂中有限使用,但需:①强化杂质控制标准 ②强制过敏预警标识 ③推动替代物研发。消费者使用前必须进行皮肤测试,避免接触眼睑和面部皮肤。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