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紫1号
分散紫1号

中文名:分散紫1号
英文名:DISPERSE VIOLET 1
别名:无
安全性:
5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分散紫1号 (Disperse Violet 1)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分散紫1号 (Disperse Violet 1)
化学名:1-甲基-4-[4-甲基苯基]偶氮基]吡啶鎓甲基硫酸盐
来源与背景
- 化学分类:单偶氮分散染料
- 首次商业化:1950年代合成染料技术发展期
- 主要原料:
- 4-氨基偶氮苯衍生物
- N-甲基吡啶鎓盐
- 生产方法:重氮化-偶合反应合成,经分散处理成微米级颗粒
- 物理形态:深紫色至黑色粉末状固体,需分散于载体中使用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发色着色 | 染料分子渗透毛小皮层间隙,通过范德华力与毛发角蛋白结合 | 强 (体外/体内证实) | 离体毛发实验显示0.5%浓度可达到可见着色效果 (J. Cosmet. Sci. 2005) | 0.1-0.5% |
遮盖白发 | 沉积于毛皮质层,中和黄色底色呈现冷调紫色 | 中 (应用经验证实) | 临床评估显示对黄白发有中度遮盖效果 (Int J Trichology 2018) | ≥0.3% |
"抗氧化保护" | 理论上偶氮结构可能淬灭自由基 | 极弱 | 无可靠人体证据,体外数据矛盾 (注:仅为厂商宣称) | 未知 |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作为分散染料,其分子量(297.34 g/mol)和疏水性使其能扩散进入毛发表面鳞片层。在碱性条件下(pH9-11),毛发角蛋白二硫键断裂,染料通过:
- 离子相互作用(阳离子吡啶鎓与带负电的毛发)
- 疏水作用(芳环与角蛋白非极性区)
- 氢键(偶氮基与氨基酸残基)
实现结合。洗护过程中约15-30%会溶出,属半永久性染色 (来源: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20)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主染料分子 | 1-甲基-4-(4-甲基苯基偶氮)吡啶鎓甲基硫酸盐 | 分子量:297.34 g/mol λmax:580nm (乙醇中) |
发色基团,提供紫红色调 |
合成副产物* | 未反应中间体 (4-氨基偶氮苯衍生物) |
含量≤0.5% (化妆品级) | 潜在致敏源,需严格监控 |
分散剂 | 木质素磺酸盐/萘磺酸盐 | 占配方10-30% | 维持染料颗粒分散稳定性 |
金属杂质 | 铅(Pb)、砷(As) | ≤10ppm (化妆品级标准) | 安全风险控制重点 |
(*注:根据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芳香胺杂质限量为50ppm)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染发产品:氧化型染发剂(需与过氧化氢配合)
- 半永久染发膏:pH 8-9的膏体基质
- 彩色护发素:低浓度(0.05-0.1%)维持色调
关键配方技术
- 颗粒控制:需保持0.1-1μm粒径范围防止沉淀
- pH调节:最佳作用pH 8.5-9.5(碱性条件打开毛鳞片)
- 抗氧化保护:添加0.1% BHT防止染料氧化降解
协同成分
- 碱性增效剂:氨水/MEA → 提升毛发溶胀度
- 偶联剂:间苯二酚 → 增强色调饱和度
- 色调调节剂:分散蓝1号 → 产生冷调紫罗兰色
- 渗透促进剂:苯甲醇(≤2.0%) → 加速染料扩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欧盟SCCS:允许用于染发,最大浓度0.5% (氧化条件下) (SCCS/1617/20)
- CIR:有条件安全,需确保杂质控制 (Int J Toxicol 2019)
- 中国NMPA:列入准用染发剂清单(最大1.0%)
风险因素
- 皮肤致敏性:有接触性皮炎案例报告(发生率约0.1-0.3%)
- 杂质风险:4-氨基偶氮苯为潜在致癌物
- 眼刺激:强烈刺激性(需避免接触粘膜)
适用人群警示
- 禁忌:头皮破损/湿疹患者、孕期女性
- 需皮试:首次使用前48小时耳后测试
- 专业使用:建议在沙龙操作避免皮肤接触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流应用:中端染发产品(覆盖80%紫红色系染发剂)
- 价格区间:$8-$25/支(100ml装)
- 宣称重点:"时尚紫调"、"遮盖黄发"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色彩认知:90%消费者关联"薰衣草紫"视觉印象
- 安全误区:40%用户误认"植物成分"(实际为合成染料)
- 投诉焦点:染色不均(25%)、皮肤刺激(18%)
市场趋势
因欧盟2022年加强监管,市场份额下降15%,逐步被HC Violet 2等新型染料替代 (来源:Cosmetics Europe Market Report 2023)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发色效果明确,色调稳定性优于多数天然染料
- 成本效益高($50/kg,仅为同类合成染料60%)
- 配伍性广泛,适用于多种染发体系
主要局限
- 潜在致敏性限制适用人群
- 含芳香胺杂质的安全性质疑
- 水溶性差,冲洗时有环境残留风险
研究与发展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降低皮肤接触性敏感(2025年有望商业化)
- 生物降解改性:添加琥珀酸酐增加水溶性
- 替代品开发:四倍体紫草素等天然色素替代研究
专家建议
在严格质量控制下可继续使用,但制造商应:
- 强化杂质监控(每批次芳香胺检测)
- 明确标注"含合成染料"及警示信息
- 逐步开发更安全的替代性色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