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苯基对苯二胺盐酸盐(CI 76086)

N-苯基对苯二胺盐酸盐(CI 76086)

N-苯基对苯二胺盐酸盐(CI 76086)
中文名:N-苯基对苯二胺盐酸盐(CI 76086)
英文名:N-PHENYL-p-PHENYLENEDIAMINE HCL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N-苯基对苯二胺盐酸盐(CI 76086)是一种合成有机化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永久性染发剂的成分。作为氧化染料,它与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反应,形成稳定的色素分子,从而提供持久的发色效果,帮助覆盖灰发并实现深色色调如黑色或棕色。该成分能渗透毛皮质,确保颜色耐洗和耐光。然而,它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N-苯基对苯二胺盐酸盐 (CI 76086)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N-Phenyl-p-phenylenediamine HCl (INCI), CI 76086 (Color Index), CAS 16245-77-5

来源与生产

合成苯胺衍生物,通过对苯二胺苯胺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盐酸盐形式。工业级纯度≥98%,化妆品级需满足重金属残留<10ppm的标准(来源:IFRA标准第56次修订版)

法规状态

  • 欧盟:允许用于染发剂,最大浓度0.5% (氧化前)(EC No 1223/2009 Annex III)
  • 中国:列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准用染发剂清单,限值同欧盟
  • CIR评估:确认为安全染发成分(浓度≤2%氧化前)(CIR报告2019)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永久性染发 氧化聚合反应:在H2O2作用下形成醌二亚胺中间体,与偶合剂耦合生成吲达胺色素大分子(J.Soc.Cosmet.Chem 34:103) 充分证实 体外实验显示与间苯二酚偶合可形成稳定黑棕色色素 0.1-0.5% (氧化前)
"护发"功效 无直接证据支持护发作用 厂商宣称 注:此宣称缺乏作用机制研究支持 N/A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作用机制分三个阶段:
1) 氧化阶段:H2O2将前体氧化为苯醌二亚胺阳离子 (pKa=8.3)
2) 耦合阶段:与间苯二酚等偶合剂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3) 聚合阶段:形成3-10nm的色素聚合物嵌入毛皮质(J.Cosmet.Sci 55:S1-S8)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初级中间体 N-苯基对苯二胺盐酸盐 分子量: 216.7 g/mol
pKa: 5.8(氨基), 1.9(亚氨基)
Log P: 1.9 (预测值)
平面共轭体系,盐酸盐增强水溶性
氧化电位: +0.35V vs SCE(Electrochimica Acta 2008;53:7726)
氧化产物 苯醌二亚胺 半衰期: <1秒 (pH9)
λmax: 465nm (水溶液)
强亲电性,反应速率常数k=1.2×108 M-1s-1(J.Phys.Chem B 2006;110:25926)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永久性氧化染发剂 (核心应用)
  • 半永久性染发膏 (次要应用)

配方技术要点

需在pH 8.5-10.5的氨水体系中使用,确保氧化效率。与亚硫酸盐配伍需谨慎,可能引发还原副反应(Cosmetics 2018,5(1):17)

关键协同成分

  • 间苯二酚:主偶合剂,形成红棕色调
  • m-氨基苯酚:增强冷色调显色
  • 油酸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提升染料渗透性
  • EDTA二钠:螯合金属离子防止氧化分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LD50 (大鼠口服) = 725 mg/kg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阳性率18%(Contact Dermatitis 2005;52:132)
  • 基因毒性:Ames试验阴性,染色体畸变试验阴性

使用限制与警示

  • ? 禁止用于睫毛/眉毛染色 (欧盟法规)
  • 染前48小时需做皮试 (致敏率1.5-6%)(Dermatitis 2019;30:314)
  • 与过氧化物配伍时需控制温度≤40℃

适用人群

健康成人头皮使用,禁忌人群

  • 苯胺过敏史患者
  • 头皮损伤或皮炎急性期
  • 孕妇(预防性原则)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

  • 主流染发剂核心成分(市售产品覆盖率>80%)
  • 主要定位:中端至专业沙龙染发产品

消费者认知调研

2023年欧盟消费者调查 (n=2,156) 显示:

  • 68%消费者关注"不含PPD"宣称
  • 实际仅12%能区分PPD与N-苯基PPD衍生物
  • 42%存在"天然染剂更安全"认知误区(EU Consumer Insight Report 2023)

标签声明趋势

必需标注:"含苯胺类染料"、"可能导致过敏"
新兴声明:"低致敏配方" (需临床验证)(注:此声明有效性存在争议)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染发效率与色牢度无可替代的苯胺类中间体
  • 显色范围广(棕-黑色系)
  • 盐酸盐形式提升配方稳定性

主要挑战

  • 致敏性问题仍是最大技术瓶颈
  • 消费者对"化学成分"信任度下降
  • 环保压力:废水处理难度大

研发趋势

  • 分子修饰方向:开发N-取代基修饰物降低致敏性(专利WO2020157561A1)
  • 递送系统:脂质体包裹降低头皮暴露
  • 生物合成替代品探索:酶催化聚合色素(注:尚处实验室阶段)

专家建议

在严格遵循浓度限值和使用规范的前提下,该成分仍是安全有效的染发解决方案。未来研发应聚焦:1)致敏机制解析与预测模型建立 2)原位聚合控制技术 3)可降解色素分子设计。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