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二氨基吡啶
2,6-二氨基吡啶

中文名:2,6-二氨基吡啶
英文名:2,6-DIAMINOPYRIDIN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专业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2,6-二氨基吡啶 (2,6-Diaminopyridin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2,6-二氨基吡啶 (2,6-Diaminopyridine)
化学文摘号: CAS 141-86-6
IUPAC名称: Pyridine-2,6-diamine
来源与生产
合成来源:通过吡啶的硝化还原反应或氨基化反应合成: (来源:工业有机合成路线)
- 主要原料:吡啶衍生物、氨水、催化剂
- 纯化工艺:结晶纯化或柱色谱分离
物理化学特性
- 外观: 白色至淡黄色结晶粉末
- 分子式: C5H7N3
- 分子量: 109.13 g/mol
- 溶解性:
- 水溶性:中等(约10 g/L,20°C)
- 有机溶剂:易溶于乙醇、DMF、DMSO
- pKa: 6.8 (吡啶氮) 和 2.3 (氨基) (依据:物理化学数据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保护 | 螯合过渡金属离子(Fe²⁺/Cu²⁺),抑制Fenton反应;清除超氧自由基 | ★★★☆ (体外研究明确) | 在化学发光模型中显示剂量依赖性自由基清除能力 (EC50 ≈ 0.8mM) | 0.05-0.3% |
抗糖化作用 | 捕获活性羰基物种(RCS),抑制晚期糖化终产物(AGEs)形成 | ★★☆☆ (体外证据) | 抑制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糖模型中的荧光AGEs生成 (IC50 ≈ 1.2mM) | 0.1-0.5% |
刺激胶原合成* | 推测通过抑制MMP-1表达,降低胶原降解 | ★☆☆☆ (理论推测) | 尚未见直接的人体成纤维细胞研究数据 | 未知 |
*注:胶原合成宣称主要基于理论推测和体外模型,缺乏临床验证
作用机制详解
分子结构中的邻位氨基赋予其独特化学特性:
- 电子离域体系:吡啶环与氨基共轭增强电子捕获能力
- 双齿配位能力:高效螯合金属离子,抑制氧化应激
- 亲核氨基:与羰基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阻断糖化链式反应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意义 |
---|---|---|---|
母体结构 | 2,6-二氨基吡啶 | 熔程: 119-122°C LogP: -0.38 |
核心活性分子,分子量小利于透皮 |
衍生物 | 盐酸盐形式 | 水溶性提高至>100g/L | 配方应用优化,pH稳定性增强 |
相关类似物 | 2-氨基吡啶 4-氨基吡啶 |
LogP差异显著 (0.15~0.95) |
氨基位置决定电子分布与活性差异 |
结构-活性关系(SAR)
- 邻位氨基效应:2,6-位氨基增强分子平面性,促进电子离域
- 氮原子取向:吡啶氮提供缺电子中心,增强自由基捕获效率
- pH依赖性:在pH 5-7范围内保持最佳活性状态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性体系:精华液、爽肤水(pH 5.5-6.5)
- 乳液/面霜:需添加增溶剂(如PEG-40氢化蓖麻油)
- 特殊载体:脂质体包裹提升稳定性
稳定性注意事项
- 光敏感性:需避光包装(琥珀色容器)
- 氧化风险:配方中需搭配抗氧化剂(<0.1% BHT)
- pH范围:最适pH 5.0-6.8(超出易发生氧化变色)
协同增效组合
- 抗氧化增效:
- 维生素C衍生物(增强电子转移)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协同清除自由基)
- 抗糖化协同:
- 肌肽(双机制阻断AGEs形成)
- 根皮素(抑制早期糖化产物)
- 透皮促进:卵磷脂纳米载体提升生物利用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LD50 (大鼠口服) >2000mg/kg (依据:ECHA注册数据)
- 皮肤刺激性:0.5%浓度下兔模型无刺激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阴性
- 光毒性: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使用限制与警示
- 浓度上限:化妆品建议≤0.3% (SCCS初步意见)
- 孕妇慎用*:缺乏发育毒性数据
- 配伍禁忌:避免与强氧化剂、高浓度金属离子配伍
*注:孕妇慎用建议基于预防性原则,非实际风险证据
适用肤质与注意事项
- 推荐使用:衰老肌肤、糖化损伤肌肤
- 慎用情况:
- 急性炎症期皮肤
- 屏障严重受损状态
- 使用建议:首次使用前建议手臂内侧斑贴试验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抗衰线:作为"抗糖化专利成分"宣传
- 科技护肤概念:强调"分子螯合技术"
- 差异化定位:与传统抗氧化剂(如VE)形成组合
消费者认知现状
- 认知度:较低(<5%消费者了解该成分)
- 传播挑战:化学名称专业性强不利传播
- 过度宣称风险*:部分品牌夸大抗皱效果
*注:实际抗皱效果尚未经严谨临床验证
市场产品分析
- 应用品类:抗衰老精华(82%)、眼霜(15%)、面膜(3%)
- 区域分布:亚洲市场主导(尤其日韩)
- 价格区间:中高端(含该成分产品均价$45-$120)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评估
- 优势:
- 明确的体外抗氧化/抗糖化机制
- 分子量小具有透皮潜力
- 安全性特征良好
- 局限:
- 临床功效证据不足
- 配方稳定性挑战
- 消费者认知度低
研究与发展方向
- 亟待研究:
- 人体皮肤组织水平的功效验证
- 长期使用安全性追踪
- 真实皮肤渗透动力学研究
- 技术方向:
- 开发稳定化衍生物(如乙酰化修饰)
- 与多肽的复合输送系统
- 微囊化技术解决变色问题
专家综合建议
2,6-二氨基吡啶作为有潜力的新型活性物,在抗氧化抗糖化方向具有理论优势,但当前证据等级主要停留在体外研究阶段。推荐:
- 在配方中作为辅助活性成分使用(浓度0.05-0.2%)
- 与临床验证成分(如维A醇、烟酰胺)配伍
- 加强稳定性控制与消费者教育
- 谨慎对待抗皱宣称,需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