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甘醇/二聚亚油酸共聚物
二甘醇/二聚亚油酸共聚物

中文名:二甘醇/二聚亚油酸共聚物
英文名:DIETHYLENE GLYCOL/DIMER DILINOLEIC ACID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二甘醇/二聚亚油酸共聚物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Diethylene glycol/dilinoleic acid copolymer (INCI命名)
化学类别
- 非离子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 二醇与脂肪酸的缩合产物
来源与制备
通过二甘醇与二聚亚油酸的酯化缩聚反应合成,反应通常需酸性催化剂(注:具体工艺参数多属厂商机密) (参考:聚合物化学合成基础原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成膜与封闭作用 | 聚合物链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降低经皮水分流失(TEWL) | 强 (多项体外及人体测试) | 0.5%浓度即可显著降低TEWL达32% (依据:2018年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研究) | 0.2%-2% |
增强活性物渗透 | 调节角质层脂质流动性,促进小分子穿透 | 中等 (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 与维A酸联用时可提升渗透率约1.8倍 (参考:2016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 1%-3% |
"修复皮肤屏障" | 可能通过模拟天然脂质结构 | 理论推测 | 体外实验显示脂质重组效果,但缺乏临床对照研究 | 未知 |
详细作用机制补充说明:
该共聚物的二聚亚油酸片段具有18碳不饱和链结构,与皮肤角质层脂肪酸相似性使其能插入脂质基质。而二甘醇单元提供极性头部,形成两亲性特征。这种特殊结构使其既能增强封闭性,又不完全阻断皮肤正常呼吸 (依据:2019年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链结构 | 二甘醇重复单元 | 分子量通常800-2000Da,提供亲水性 |
侧链结构 | 二聚亚油酸酯 | C36二聚体占比≥70%,含共轭双键 |
末端基团 | 羟基/羧基 | 影响聚合物极性,决定后续衍生化潜力 |
关键质量参数
- 酸值:≤5 mg KOH/g (反映游离酸含量)
- 皂化值:80-120 mg KOH/g (指示酯化程度)
- 二聚体纯度:≥75% (影响生物相容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膏霜类:担任主要乳化稳定剂 (用量1-5%)
- 防晒产品:增强防水性同时降低粘腻感
- 渗透增强系统:与丙二醇/氮酮等组成递送体系
已验证协同成分
- 神经酰胺:共同修复脂质屏障 (依据:2020年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研究)
- 硅弹性体:改善铺展性与哑光效果
- 维生素E衍生物:协同抗氧化保护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急性毒性:LD50>2000 mg/kg (大鼠口服)
- 皮肤刺激性:未稀释下可能引起轻微刺激 (参考:2017年CIR最终报告)
- 致敏风险:HRIPT测试阴性 (n=200)
使用限制
- 孕妇慎用:虽无直接证据,但缺乏孕期安全性研究
- 破损皮肤:可能延缓伤口愈合过程
- 痤疮倾向皮肤:高浓度(>3%)可能诱发闭口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抗衰老/屏障修复产品核心成分
- 替代传统矿油/凡士林的"呼吸感"封闭剂
消费者感知特点
- 正面评价:肤感轻盈、不闷痘
- 负面反馈:部分敏感肌报告短暂刺痛感
- 营销夸大现象:常被宣传为"智能脂质"等概念 (注:无明确科学定义)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平衡封闭性与透气性的创新聚合物结构
- 多功能性(乳化/促渗/成膜)降低配方复杂度
研究缺口
- 长期使用对皮肤微生物组的影响尚不明确
- 不同分子量片段的具体代谢途径需进一步研究
未来方向
开发官能团衍生化产品(如接枝透明质酸),以及探索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潜力 (行业技术白皮书预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