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甘醇二苯甲酸酯
二甘醇二苯甲酸酯

中文名:二甘醇二苯甲酸酯
英文名:DIETHYLENE GLYCOL DIBENZO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二甘醇二苯甲酸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Diethylene Glycol Dibenzoate (二甘醇二苯甲酸酯)
化学结构与来源
- 化学类别: 苯甲酸酯类衍生物
- 分子式: C18H18O5
- CAS号: 120-55-8
- 常见来源: 通过二甘醇与苯甲酸的酯化反应合成 (依据: 有机合成化学手册)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增塑剂/成膜剂 | 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柔性薄膜,降低其他成分结晶倾向 | 强 (多项实验室验证) | 改善指甲油、睫毛膏等产品的柔韧性和附着性 (参考: J. Cosmet. Sci. 2012) | 1-15% |
溶剂/载体 | 非极性结构溶解脂溶性活性成分 | 中等 (工业应用验证) | 常用于防晒剂和香精的溶剂系统 (依据: 化妆品配方技术) | 5-20% |
皮肤柔润改善 | 理论上可能通过薄膜形成减少TEWL | 弱 (无直接证据) | *注:此宣称缺乏针对性临床研究*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酯类化合物 | 二甘醇二苯甲酸酯 | 无色至淡黄色粘稠液体,微溶于水(0.01g/L),易溶于乙醇和油脂 |
关键结构特征 | 双苯甲酸酯基 + 二甘醇骨架 | 分子量314.33 g/mol,沸点>300°C,闪点>150°C |
分子特性与行为
- 极性特征: 中等极性 (log P≈3.5)
- 稳定性: pH3-9范围内稳定,但对强氧化剂敏感
- 皮肤渗透性: 体外实验显示表皮渗透率<0.5% (来源: 体外皮肤模型数据)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指甲产品: 改善薄膜柔韧性和光泽度 (使用浓度8-12%)
- 睫毛膏/眼线: 防水配方中的成膜助剂 (3-7%)
- 防晒产品: 作为部分UV过滤剂的溶剂 (5-15%)
协同成分组合
- 与硝化纤维: 增强膜层弹性和附着性
- 与硅油类: 改善铺展性和清爽感
- 与蓖麻油衍生物: 调节粘度并增强溶解力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评估项目 | 结果 | 权威依据 |
---|---|---|
皮肤刺激性 | 未稀释状态下可能引起轻度刺激 | CIR评估报告(2015) |
眼刺激性 | 避免接触眼部 (动物实验显示中度刺激) | OECD测试指南 |
系统毒性 | 无显著系统毒性 (LD50>2000mg/kg) | 急性毒性测试 |
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
- 欧盟法规: 未列入禁限用清单,但需遵循一般酯类规定
- 中国法规: 允许使用,无特殊限制
- 敏感肌肤: 建议先行小面积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分布
- 主要出现在专业级美甲产品(占应用市场的63%)
- 防水睫毛膏中的使用率约28% (来源: 2022年行业分析)
消费者认知特点
- 通常作为"隐形成分"不被直接宣传
- 专业消费者关注其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的安全性优势
- 部分品牌夸大宣传其"滋养"功效 (注:无科学依据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作为邻苯二甲酸酯替代品在环保方面的进步性
- 多功能辅助剂在配方系统中的稳定性表现
研究空白
- 长期累积使用的安全性数据不足
- 与其他新兴成膜剂的性能对比研究缺乏
发展趋势
随着"纯净美容"运动发展,可能需要更多生态毒性评估,但其在专业彩妆领域的技术价值短期内难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