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

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

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
中文名: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
英文名:DIDECYLDIMONIUM CHLORID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抗静电

成分详细分析

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 (Didec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DDAC),属于季铵盐类化合物。

来源与常见应用

  • 工业来源: 主要通过人工合成制备,常用于消毒剂、防腐剂和表面活性剂 (依据:EPA化学物质登记信息).
  • 化妆品应用: 主要作为防腐剂或抗菌成分,常见于清洁类产品(如洗手液、湿巾)(参考:CIR评估报告).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结构,导致内容物泄漏和细胞死亡 (依据: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8).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广谱抗菌 阳离子吸附于微生物负电膜,破坏磷脂双层 强(体外+临床) 对G+菌、G-菌、真菌有效(0.1-0.5%) ≥0.05%
皮肤屏障修复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调节角质层脂质排列 弱(仅体外) 无直接人体证据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双链季铵盐 C10烷基二甲基氯化铵 分子量:362.1 g/mol,logP≈6.2
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型 CMC: 0.1 mM(25°C)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配方应用

  • 清洁产品: 洗手液(0.1-0.3%)
  • 硬表面消毒剂: 与乙醇复配(0.5-2%)

协同成分

  • 增强抗菌: 苯氧乙醇、氯二甲酚
  • 降低刺激性: 甘油、泛醇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皮肤刺激性: 浓度>0.5%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 (依据:ECHA注册数据)
  • 眼部风险: 严格避免接触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定位为专业消毒成分,但部分品牌宣传"温和抗菌"概念 *注:此宣称需结合具体配方评估*.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高效抗菌剂但需谨慎使用,潜在屏障影响需更多研究.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