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苯磺酸铵
二甲苯磺酸铵

中文名:二甲苯磺酸铵
英文名:AMMONIUM XYLENESULFON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黏度控制
成分详细分析
二甲苯磺酸铵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Ammonium Xylenesulfonate
CAS号: 26447-10-9
分子式: C8H11NO3S
来源与生产
- 主要来源:通过二甲苯与硫酸反应后,经氨水中和制得 (参考:化学合成工艺标准手册)
- 工业应用:最初用作纺织助剂,后延伸至个人护理领域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增溶剂 | 通过降低表面张力提高难溶成分的分散性 | 强效证据 | 在0.5-5%浓度下显著提升油相成分溶解度 | 1-3% |
粘度调节 | 改变配方体系流变特性 | 中等证据 | 与阴离子聚合物协同作用明显 | 0.5-2% |
皮肤渗透增强 | 可能暂时性改变角质层结构 | 理论推测 | 体外研究显示可能促进小分子渗透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磺酸盐表面活性剂 | 二甲苯磺酸铵 | pH 6-8(1%水溶液),水溶性极佳 |
相关衍生物 | 二甲苯磺酸钠 | 类似功能但离子特性不同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透明配方体系:沐浴露、洗发水中保持透明度
- 高活性成分产品:维生素C精华等需增溶体系
协同成分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增强温和性
- 阳离子聚合物:改善调理效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安全浓度上限5% (依据:CIR 2016年报告)
- 眼刺激:浓度>3%可能引起轻微刺激
适用人群
- 正常皮肤耐受性良好
- 敏感肌需谨慎评估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配方辅助剂使用,极少作为主要营销卖点。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较低。
7. 总结与展望
二甲苯磺酸铵作为高效增溶剂,在配方技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需注意浓度控制。未来可能开发更温和的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