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基二甲基牛磺酸钠交联聚合物

二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基二甲基牛磺酸钠交联聚合物

二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基二甲基牛磺酸钠交联聚合物
中文名:二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基二甲基牛磺酸钠交联聚合物
英文名:DIMETHYLACRYLAMIDE/SODIUM ACRYLOYLDIMETHYLTAURATE CROSSPOLYMER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黏度控制

成分详细分析

二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基二甲基牛磺酸钠交联聚合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Dimethylacrylamide/Acryloyldimethyl Taurate Copolymer (二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基二甲基牛磺酸钠交联聚合物)

化学类别: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交联型聚电解质) (依据:IUPAC高分子命名规则)

来源与开发背景

  • 首次商业化应用: 2000年代初由Clariant公司开发(商品名:Aristoflex®系列) (来源:厂商专利US 6,387,981)
  • 主要生产商: Clariant、Lubrizol、Ashland等特种化学品公司
  • 典型形态: 白色至类白色粉末或预分散水溶液(通常含防腐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即时增稠与悬浮稳定 通过分子链三维网络结构形成非牛顿流体特性,在低剪切力下保持高粘度,高剪切力下粘度下降 ★★★★☆ (多项流变学研究证实) 0.1-0.5%浓度即可建立屈服值(Yield Value)>5Pa 0.05-1.0%
长效保湿 牛磺酸基团提供强水合能力(每个重复单元结合≥12水分子),交联结构限制水分蒸发速率 ★★★☆☆ (体外TEWL测试证实) 4小时TEWL降低23-28%(对比空白对照) 0.3-2.0%
"皮肤屏障修复" 理论上可能通过维持角质层水合状态间接支持屏障功能,但无直接证据显示参与脂质重组或紧密连接调节 ★☆☆☆☆ (仅厂商宣称) - -
详细流变学特性分析:

该聚合物表现出典型的剪切稀化行为(Pseudoplasticity),其零剪切粘度(η0)与浓度呈指数关系:η0 ∝ c3.4(c=浓度)。交联点密度约每50-70个重复单元出现1个,确保网络结构稳定性 (依据:Journal of Rheology, 2005)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主链结构 二甲基丙烯酰胺单元 分子量:~141Da/单元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14
提供聚合物骨架柔韧性,增强与油脂相容性
功能单体 丙烯酰基二甲基牛磺酸钠 分子量:~253Da/单元
电荷密度:1负电荷/单元
赋予强水合能力与pH响应性(pH 4-9稳定)
交联剂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典型) 交联度:0.5-2 mol% 控制网络孔径(~50-200nm)与抗电解质能力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 悬浮二氧化钛/氧化锌(1-3%用量) (协同:乙基己基甘油增强防腐)
  • 透明凝胶: 与卡波姆复配(0.2%本品+0.5%卡波姆)改善胶体透明度
  • 无水配方: 预分散于异十二烷(INCI:Isoeicosane)形成有机凝胶

增效组合

  • 多元醇: 丙二醇/甘油(10-15%)可提升低温稳定性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与Behentrimonium Chloride形成可逆络合,增强头发定型力
  • 硅油: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D5)改善铺展性而不破坏结构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2016年评估,最高使用浓度5%) (参考:CIR Final Report)
  • 皮肤渗透性: 分子量>50kDa,无透皮吸收证据
  • 刺激性: 未稀释粉末可能引起眼部刺激,配方中实际风险极低

适用性限制

  • pH敏感: 强酸性(pH<3)可能导致牛磺酸基团质子化,粘度下降
  • 电解质兼容性: 耐受≤1% NaCl,但高浓度电解质(如海水)会破坏网络
  • 禁忌成分: 避免与高浓度氧化剂(如过氧化苯甲酰)长期共存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线偏好: 出现于30%以上的奢侈品牌防晒/面膜产品(vs. 卡波姆在开架品占主导)
  • 宣称关键词: "轻感凝胶"(89%)、"不搓泥"(72%)、"零残留"(65%)(来源:2023年Cosmetic Ingredient Trend Report)

消费者误解

  • "天然来源":实际为全合成聚合物,但常被与"牛磺酸"名称关联误导
  • "活性成分":其功能主要为物理性而非生物活性调节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配方效率: 单一成分实现增稠+悬浮+保湿三重功能
  • 感官突破: 打破传统高分子"粘腻"刻板印象

未来方向

  • 智能响应性开发: 温度/pH双敏感型衍生物(如专利WO2021156525A1)
  • 可持续改进: 生物基二甲基丙烯酰胺单体合成路径探索

结论: 该聚合物在功效型配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流变学价值,但需避免过度生物性功效宣称。其技术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特别是在防晒与免洗型产品领域。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