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甘醇胍琥珀酸盐
二甘醇胍琥珀酸盐

中文名:二甘醇胍琥珀酸盐
英文名:DIGLYCOL GUANIDINE SUCCIN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二甘醇胍琥珀酸盐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Diguanidinium succinate 或 Diguanidine succinate (不同厂商可能采用不同命名)
化学分类
- 胍类衍生物与琥珀酸盐的复合物
常见来源与制备
- 通过二甘醇胍与琥珀酸的酸碱中和反应合成 (依据:有机合成化学原理)
- 商业原料通常为白色至淡黄色结晶粉末,水溶性良好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活性机制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菌/防腐 | 胍基阳离子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干扰ATP合成 | 强 (体外微生物抑制实验证实) | 对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有显著抑制效果 | 0.1-0.5% |
皮肤屏障修复 | 推测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间脂质排列 | 中等 (仅限离体皮肤模型研究) | 可能增强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 未知 |
抗炎作用 | 厂商宣称抑制IL-6分泌 | 弱 (缺乏公开发表的人体研究) | 体外细胞实验显示有限效果 | 未标准化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胍类化合物的抗菌机制已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证实:其阳离子基团与微生物细胞膜磷脂的负电荷结合,导致膜结构塌陷。琥珀酸盐可能通过调节皮肤pH值增强此效果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结构特征 |
---|---|---|---|
胍盐部分 | 二甘醇胍阳离子 | 强碱性 (pKa≈13) | 含两个胍基和乙二醇链 |
阴离子部分 | 琥珀酸根 | 弱酸性 (pKa1=4.2) | 二羧酸盐结构 |
复合物整体 | 二甘醇胍琥珀酸盐 | pH 6-7 (1%水溶液) | 离子对复合物 |
关键化学参数
- 分子量:~246 g/mol
- 溶解度:>50 g/L (20°C水)
- 稳定性:避光保存条件下稳定,但高温 (>80°C) 可能分解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防腐系统增强剂:与苯氧乙醇、辛甘醇等复配
- 功能性活性成分:宣称用于敏感肌护理产品
已验证的协同组合
- 多元醇类:显著提升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 (MIC降低40-60%)
- 神经酰胺:理论上可能共同支持屏障修复
配伍禁忌
- 避免与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直接混合 (可能沉淀)
- 高浓度电解质溶液可能降低其溶解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经口毒性 (大鼠):LD50 >2000 mg/kg (CIR初步评估)
- 皮肤刺激性:1%浓度下无显著刺激
- 眼刺激性:厂商报告称"温和",但缺乏独立验证
使用限制
- 中国法规:允许使用,无限量要求
- 欧盟:未列入禁限用清单
- 推荐浓度:0.1-1.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要作为"温和防腐替代"概念成分
- 部分品牌宣传为" microbiome-friendly"成分 (此宣称缺乏严谨定义)
消费者教育要点
- 需明确区分其防腐功能与护肤功效
- 敏感肌测试仍属必要,尽管刺激性较低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优势
- 广谱抗菌性结合较低刺激性
- 与传统防腐剂相比有营销差异化空间
研究缺口
- 缺乏长期人体安全性追踪数据
- 护肤功效机制需要更多基础研究证实
未来方向
- 开发更稳定的衍生物形式
- 探索在微生态平衡产品中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