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丙二醇
氨基丙二醇

中文名:氨基丙二醇
英文名:AMINOPROPANEDIOL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酸碱调节
成分详细分析
氨基丙二醇 (Aminopropanediol)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Aminopropanediol
- 化学名: 1-Amino-2,3-propanediol
- CAS号: 616-30-8
- 分子式: C3H9NO2
来源与生产
氨基丙二醇主要通过化学合成获得,常见于以下途径:
- 环氧丙烷的氨解反应衍生化
- 甘油衍生物的氨基化改性 (参考:Industrial Organic Chemistry, 2017)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pH调节 | 作为两性分子平衡酸碱度 | 强 (体外验证) | 在0.5-2%浓度下稳定pH至5.5±0.5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 0.5-2% |
保湿增效 | 羟基基团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 中等 (体外+有限人体) | 与甘油协同可提升角质层含水量18% 注:人体试验样本量较小(n=15) | 1-3% |
"抗衰老辅助" | 理论推测可能影响角质代谢 | 极弱 | 厂商宣称可促进胶原合成,但无直接证据 | 未确定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结构特征 |
---|---|---|---|
氨基醇衍生物 | 1-Amino-2,3-propanediol | 熔点:~80°C 水溶性:>100g/L (20°C) |
含1个氨基和2个羟基 |
相关异构体 | 2-Amino-1,3-propanediol | 结构异构体 皮肤渗透性差异 |
氨基位置变化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pH缓冲体系: 常用于洁面产品 (占比1-3%)
- 保湿辅助剂: 与多元醇复配 (如甘油、丁二醇)
典型协同成分
- 甘油: 提升水合作用 (协同指数1.2-1.5)
- 乳酸钠: 增强NMF模拟效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2018年评估)(浓度≤5%)
- 皮肤刺激性: 兔模型未显示刺激 (0.5%溶液)
适用性限制
- 敏感肌测试: 建议先进行斑贴试验
- 配伍禁忌: 与强氧化剂可能反应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功能性辅助成分出现在以下产品:
- 温和型洁面 (宣称"pH平衡")
- 保湿精华 (次要位置标注)
- 部分抗衰产品中作为概念性添加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作为有效的pH调节剂和保湿辅助成分,其基础功能有可靠证据支持,但高阶功效需更多研究验证。
未来方向: 探索其作为氨基糖前体的潜在应用,以及异构体差异对功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