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AMINOETHYLAMINOPROPYL DIMETHICON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Aminoethyl Aminopropyl Dimethicone (INCI命名标准)
化学分类
- 有机硅聚合物: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衍生物
- 功能基团:含氨基乙基和氨基丙基侧链
来源与制备
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将氨乙基氨丙基基团接枝到聚二甲基硅氧烷主链制备(注:具体工艺参数通常为商业机密) (参考:Silicon-Based Polymer Science, 1989)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功效与科学依据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 |
---|---|---|---|---|
阳离子沉积 | 氨基在生理pH带正电,与带负电的角质层静电结合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验证) | 放射性标记显示0.5%浓度即可在角质层形成连续膜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3) | 0.2%-1% |
头发调理 | 降低纤维间摩擦系数(μ从0.8→0.2) | ★★★★ (临床评估+SEM观测) | 显著改善湿梳性(降低42%)和抗静电性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1) | 0.5%-2%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理论上可能通过改变角质层电荷分布 | ★☆☆☆ (仅体外推测) | 注:现有研究未显示显著促渗效果,与月桂氮卓酮等经典促渗剂有本质差异 | N/A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头发调理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显示:该成分在头发纤维表面形成纳米级定向排列膜,其氨基与头发角蛋白的羧基形成离子键,而硅氧烷主链则提供滑爽感。动态接触角测试证实处理后头发表面接触角从105°升至145°,显著增强疏水性。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结构特征 | 典型参数 | 理化性质 |
---|---|---|
主链结构 | 聚二甲基硅氧烷(DPn≈50-200) | 粘度100-10,000 cSt (25℃) |
侧链改性率 | 氨乙基氨丙基取代度5-15% | 氮含量0.3-1.2% |
分子量分布 | Mn 3,000-20,000 Da | PDI 1.2-1.8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体系
- 洗发水/护发素:与阴离子表活(如SLES)复配时需注意电荷平衡
- 护肤乳液:通常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共用改善铺展性
增效组合
- + 聚季铵盐-10:形成协同沉积系统,头发吸附量提升2.3倍 (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5)
- + 有机酸(pH调节):在pH4-6时氨基质子化程度最佳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用于冲洗类产品(最高5%) (CIR Report, 2016)
- 眼部刺激性:未稀释原液可能引起轻度刺激(R41)
适用限制
- 慎用于受损皮肤:可能影响屏障修复动力学 (基于体外皮肤模型推测)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高端护发产品的"智能调理剂"概念营销,但实际技术门槛中等。消费者调研显示:
- 68%受访者误认为该成分是"天然来源" (2022年欧洲消费者调查)
- 厂商常将其与"角蛋白修复"概念关联,缺乏直接证据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该成分在头发护理领域具有明确功效和良好安全性,但在护肤领域应用仍有局限。未来研究方向:
- 开发更低分子量版本以增强皮肤亲和性
- 探索与新型阳离子聚合物(如聚甘油酯类)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