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PEG/PPG-20/5 PEG/PPG-20/5 聚二甲基硅氧烷

双-PEG/PPG-20/5 PEG/PPG-20/5 聚二甲基硅氧烷

双-PEG/PPG-20/5 PEG/PPG-20/5 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双-PEG/PPG-20/5 PEG/PPG-20/5 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BIS-PEG/PPG-20/5 PEG/PPG-20/5 DIMETHICON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专业化妆品成分报告:双-PEG/PPG-20/5 PEG/PPG-20/5 聚二甲基硅氧烷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双-PEG/PPG-20/5 PEG/PPG-20/5 聚二甲基硅氧烷 (Bis-PEG/PPG-20/5 PEG/PPG-20/5 Dimethicone)

化学分类

有机硅聚醚共聚物 (Silicone Polyether Copolymer)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铂催化硅氢加成反应合成,将聚氧乙烯/聚氧丙烯(PEG/PPG)链段接枝到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主链
  • 原料基础:二甲基硅氧烷 + 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单体 (依据:有机硅化学合成原理)
  • 命名解析:
    • "20/5":表示PEG/PPG链段中EO(环氧乙烷)平均20单元 + PO(环氧丙烷)平均5单元
    • "双":表示分子含两条亲水聚醚链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分子中亲水(PEG/PPG)与疏水(硅氧烷)段分别锚定油/水相,降低界面张力 ★★★★☆ (强实验室证据) 可形成层状液晶结构,提升乳液低温稳定性 (依据:胶体与界面科学期刊) 0.5-3%
肤感调节 硅氧烷链提供滑爽感,聚醚链调控铺展性与黏腻度平衡 ★★★★☆ 在离体皮肤测试中显示显著降低摩擦系数(比纯硅油低30%) (依据:化妆品感官评价研究) 1-5%
增效渗透 改变角质层脂质流动性,暂时弱化屏障功能 ★★★☆☆ (体外模型证据) Franz细胞实验显示对亲水性活性物渗透量提升1.8倍 (注:人体数据有限) 2-8%
"抗衰老" 仅通过改善配方载体实现活性物递送 ★☆☆☆☆ 注:无直接抗老证据,属配方协同宣称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基团 基本性质
聚二甲基硅氧烷主链 -(Si(CH3)2-O)n- • 分子量:3,000-10,000 Da
• 疏水性
• 低表面张力 (20-21 mN/m)
聚醚侧链 -(CH2)3-(OCH2CH2)20-(OCH2CH(CH3))5-OH • 亲水性 (HLB≈12-14)
• EO/PO嵌段结构
• 分子量:~1,300 Da/链
关键化学键 Si-C键 (硅碳键) • 热稳定性:<150℃
• 水解敏感性:pH 3-9稳定

分子结构特性

  • "接枝共聚物"构型:硅氧烷主链 + 两条对称聚醚侧链
  • 两亲平衡值:EO/PO比例(20/5)决定HLB值,属水包油(O/W)型乳化剂
  • 温度响应性:PPG链段在高温下脱水收缩,可导致相转变 (依据:聚合物热力学研究)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多功能乳化剂:用于O/W乳液、防晒霜、BB霜
  • 稳定剂:防止高含量硅油配方分层
  • 颜料分散剂:提升粉体在彩妆中的均匀分布

增效协同成分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D5):降低黏度,提升铺展性
  •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协同增稠形成三维网络
  • 极性紫外线吸收剂 (如:阿伏苯宗):提升溶解稳定性

配方技术要点

  • pH适应范围:4.0-8.5 (超出范围可能导致Si-O-Si主链水解)
  • 电解质耐受:<1% NaCl (高盐浓度破坏胶束结构)
  • 最佳添加阶段:油相溶解,需70-80℃预混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聚醚改性硅氧烷类被评定为"安全"(浓度≤15%) (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致痘性:兔耳实验显示无致痘风险 (0/5级)
  • 眼刺激性:HET-CAM测试阴性,但高浓度(>10%)可能致敏

适用性限制

  • 敏感肌注意:聚醚链可能增强其他刺激物渗透
  • 痤疮患者:避免与强致粉刺成分(如可可脂)联用
  • 环境残留部分研究提示聚醚链生物降解性优于传统硅氧烷 (注:需更多生态毒理学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宣称关键词:"轻润不黏腻""渗透吸收""科技促渗"
  • 价格区间:中高端护肤/彩妆 ($30-$80)
  • 典型品类:贵妇霜、防晒隔离、持妆粉底

认知误区

  • 误认:"PEG-Free"产品不含聚醚 (实际为改性硅氧烷)
  • 过度解读:将"促渗作用"等同于"吸收率100%"
  • 正解:仅改变活性物在角质层的分布动力学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解决传统硅油难乳化问题
  • 提供丝绒哑光肤感
  • 兼容高极性活性物配方体系

研究缺口

  • 长期皮肤屏障功能影响数据不足
  • 聚醚片段在皮肤表面的氧化代谢路径不明确
  • 真实人体渗透增强效果的定量研究有限

未来方向

  • 开发可降解聚醚链段 (如:PEG替代物)
  • 肽类活性物的特异性递送系统结合
  • 环境足迹的全生命周期评估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