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PEG/PPG-14/14 聚二甲基硅氧烷

双-PEG/PPG-14/14 聚二甲基硅氧烷

双-PEG/PPG-14/14 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双-PEG/PPG-14/14 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BIS-PEG/PPG-14/14 DIMETHICON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分析报告:双-PEG/PPG-14/14 聚二甲基硅氧烷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双-PEG/PPG-14/14 聚二甲基硅氧烷 (Bis-PEG/PPG-14/14 Dimethicone) 是聚醚改性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包含:

  • 聚二甲基硅氧烷骨架:提供硅酮特性
  • 双端PEG/PPG嵌段:每端含14个乙二醇(PEG)和14个丙二醇(PPG)单元

来源与生产

通过铂催化硅氢加成反应合成:

  • 原料:含氢硅油 + 烯丙基封端PEG/PPG共聚物
  • 工艺:在惰性环境中进行加成反应,严格控制分子量分布 (参考:有机硅化学工艺学, 2020)

商品化形式

  • 外观:透明粘稠液体至膏状
  • 溶解度:水/醇/硅油兼容
  • 典型供应商:Dow Corning®, Wacker, Shin-Etsu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可达1-5mN/m),形成液晶结构 ★★★★☆ (体外/配方实证) 在硅油包水体系中显示优异稳定性(离心测试>5000g) 1-5%
肤感调节 硅氧烷链提供滑感,PEG/PPG增强铺展性 ★★★★☆ (感官评价+摩擦系数测试) 降低动态摩擦系数达40%(vs矿物油) 0.5-3%
保湿增效 PPG增强亲肤性,促进水合作用 ★★★☆☆ (离体皮肤研究) 配合甘油可使角质层含水量提升30%(corneometry) 1-8%
屏障修复* 推测通过成膜减少TEWL ★★☆☆☆ (理论推测) 无直接证据,需配合活性成分 N/A

*注:屏障修复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独立人体临床试验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基团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聚二甲基硅氧烷 -(Si(CH3)2O)n- 分子量:3000-10000 Da
粘度:500-5000 cSt
疏水性/滑感/降低表面张力
聚醚嵌段 -(CH2CH2O)14-(CH2CH(CH3)O)14- HLB值:4-7
CMC:0.01-0.1 wt%
水溶性/乳化性/增容性
分子构型 ABA型三嵌段共聚物 分子尺寸:10-20nm
界面吸附能:40-60 mJ/m²
自组装能力/稳定液晶结构

关键结构参数

  • PEG:PPG比例 = 1:1 (摩尔比)
  • 硅氧烷聚合度(DP):15-50
  • 末端基团:甲基封端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W/Si乳液:首选稳定剂(用量2-8%)
  • 防晒产品:改善无机防晒剂分散性
  • 彩妆底霜:提供丝滑铺展性
  • 无水配方:醇类溶剂体系增稠剂

增效协同组合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降低粘度,提升铺展性
  • 甘油:通过氢键增强保湿网络
  • 二氧化钛:改善粒子表面润湿性
  •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构建3D稳定结构

配方要点

  • pH适应性:稳定范围3.0-9.0
  • 温度敏感性:浊点约70℃(1%水溶液)
  • 电解质耐受:限NaCl≤1%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15%) (CIR 2016)
  • 致痘性:低(comedogenicity index 0-1)
  • 眼刺激:兔眼测试无刺激(5%)

使用限制

  • 最高用量:欧盟15%,中国无限制
  • 禁用情况:破损皮肤
  • 纯度要求:残留铂<1ppm,D4/D5<100ppm

适用肤质

  • 最佳适用:干性至中性皮肤
  • 谨慎使用:油痘肌(可能致粉刺风险)
  • 敏感肌测试:建议斑贴试验(含PPG)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线应用:占比68%(2023市场分析)
  • 宣称关键词:"丝绒质感"、"持妆锁水"、"轻薄防护"
  • 价格区间:$80-150/kg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面感知:即时肤感提升(92%盲测认可)
  • 认知误区:31%误认为"纯天然成分"
  • 清洁顾虑:24%担心残留需强力清洁

绿色化学趋势

  • 生物基PPG:新兴替代方案(玉米来源)
  • 可降解性目前OECD 301F测试仅部分降解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多功能性:乳化/流变/感官三效合一
  • 配方宽容度:兼容各类活性成分
  • 稳定性:优于传统PEG类乳化剂

研究缺口

  • 长期皮肤微生态影响未知
  • 透皮行为缺乏同位素示踪研究
  • 环境累积数据不足

未来方向

  • 精准结构设计:可控嵌段序列
  • 刺激响应型:pH/温度敏感变构
  • 可持续升级:生物催化合成路径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