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PPG-7 十一碳烯醇聚醚-21)聚二甲基硅氧烷

双-(PPG-7 十一碳烯醇聚醚-21)聚二甲基硅氧烷

双-(PPG-7 十一碳烯醇聚醚-21)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双-(PPG-7 十一碳烯醇聚醚-21)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BIS(PPG-7 UNDECENETH-21) DIMETHICON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双-(PPG-7 十一碳烯醇聚醚-21)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双-(PPG-7 十一碳烯醇聚醚-21)聚二甲基硅氧烷 (Bis-(PPG-7 Undecyleneth Ether-21) Dimethicone),属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硅弹性体改良剂。

原料来源与生产

  • 主要原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十一碳烯醇、环氧丙烷
  • 合成路径: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将PPG-7 十一碳烯醇聚醚-21接枝到含氢硅氧烷骨架
  • 商品化形式:透明至微浊粘稠液体,粘度范围:500-10,000 mPa·s (25°C)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长效柔滑剂 有机硅链形成低表面张力薄膜,聚醚链增强铺展性 强 (体外/临床) 显著降低摩擦系数(0.05-0.15 vs 皮肤0.5)(依据:摩擦学测试 ASTM D1894) 0.5-5%
质地改良剂 分子间缠结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强 (配方实证) 赋予产品"丝绒感"并抑制黏腻感(依据:流变学分析) 1-8%
稳定性增强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10 mN/m) 中强 (体外) 提升乳液离心稳定性(>5000g/30min)(依据:HAAKE流变仪数据) 0.3-2%
保湿增效 推测通过成膜减少TEWL 弱 (间接证据) 注:此功效需配合吸湿剂实现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硅氧烷骨架 聚二甲基硅氧烷 分子量:3,000-50,000 Da,提供疏水基盘
亲水嵌段 PPG-7 十一碳烯醇聚醚-21 HLB值:10-12,含21个环氧丙烷单元
桥接结构 亚烷基连接基 通过Si-C键实现有机/无机杂化

关键结构特征

  • 双官能团设计: 两端聚醚链增强水溶性
  • 分子不对称性: 聚醚/硅氧烷比例≈40/60(w/w)
  • 空间构象: 硅氧烷螺旋结构(螺距≈0.7nm)穿插聚醚链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O/W乳液稳定剂: 降低界面能至<5 dynes/cm
  • 防晒增效剂: 提升SPF值15-30%(依据:体外SPF测试)
  • 彩妆成膜剂: 抗转移效率>80%

协同成分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降低粘度,增强铺展
  •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形成互穿网络(IPN)
  • 无机防晒剂: 减少二氧化钛团聚现象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特征

  • 皮肤刺激性: 兔模型测试未见刺激(0.5%溶液)(参考:CIR评估数据)
  • 致敏性: Buehler试验阴性(浓度≤10%)
  • 眼刺激性: 轻微瞬时可逆刺激(建议避免入眼)

适用性指南

  • 推荐浓度: 0.5-8%(乳霜),1-5%(防晒)
  • 慎用情况: 破损皮肤、对硅氧烷过敏者
  • 环境安全性: 生物降解率<10%(需污水处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线应用: >80%国际高端护肤品牌采用
  • 宣称热点: "空气感"(搜索量年增45%)、"零触感"
  • 价格区间: $80-150/kg(原料级)

认知误区

  • "硅类成分致痘"实际无致粉刺性(兔耳试验0级)
  • "形成封闭膜"氧气透过率>5000 mL/m²/day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感官修饰标杆: 无可替代的丝滑质感
  • 配方普适性: pH耐受范围3-11
  • 工艺友好性: 冷热工艺均可应用

研发趋势

  • 生物基替代: 开发植物源十一碳烯醇
  • 功能化改性: 接枝抗氧化基团(如维生素E衍生物)
  • 可降解硅氧烷研究: 当前生物降解率<10%

结论

作为第三代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该成分通过独特的"硅-醚"杂化结构实现了质感与功能的平衡,其安全性经CIR评估认可。未来突破需解决环境持续性瓶颈,并拓展活性成分递送功能。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