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中文名: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英文名:DIAZOLIDINYL UREA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Imidazolidinyl Urea]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Imidazolidinyl Urea
化学名称: N,N"-Methylenebis[N'-(hydroxymethyl)urea]
分子式: C₈H₁₆N₄O₈
CAS号: 39236-46-9
来源与背景
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属于甲醛供体类防腐剂,1970年代由德国Schülke & Mayr公司首次商业化开发。通过尿素与甲醛的缩合反应合成,反应式如下:
2(HOCH₂NHCONH₂) + HCHO → HOCH₂NHCONHCH₂NHCONHCH₂OH + H₂O
主要作为广谱防腐剂应用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在pH 3-9范围内保持稳定(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1987)。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广谱抗菌防腐 | 缓慢水解释放微量甲醛,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失活 | ★★★★☆ (强) | 0.2-0.5%浓度对革兰氏+/−菌、酵母、霉菌均有抑制作用(来源:Cosmetics & Toiletries, 1990) | 0.1-0.6% |
配方稳定性增强 | 抑制微生物降解导致的配方变质 | ★★★★☆ (强) | 在乳液体系中可延长货架期12-24个月(来源:Poucher's Perfumes, 1993) | 0.2-0.5% |
皮肤屏障修复 | 无直接作用机制 | ★☆☆☆☆ (无证据) | 厂商宣称,缺乏临床研究支持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甲醛供体 | 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本体 | 白色结晶粉末,水溶性>50g/100mL | 防腐活性前体 |
活性成分 | 游离甲醛 | 动态平衡释放,释放率约0.1-0.3% | 主要抗菌剂 |
水解产物 | 羟甲基脲衍生物 | pH依赖性水解产物 | 甲醛载体 |
关键化学特性
- 释放动力学: 在pH 5-8时按一级动力学缓慢释放甲醛,25℃时半衰期约200小时
- 温度敏感性: 温度每升高10℃,甲醛释放速率增加2.5倍
- 络合能力: 可与配方中胺类物质反应降低有效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性体系: 乳液、化妆水、精华液
- 弱酸性产品: pH 5-7的洁面乳/洗发水
- 冲洗型产品: 沐浴露、洗发水(限用浓度0.6%)
协同防腐体系
- 增效组合:
-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Parabens) - 增强抗真菌活性
- 苯氧乙醇(Phenoxyethanol) - 扩大抗菌谱
- 禁忌组合:
- 伯胺/仲胺类成分(如三乙醇胺) - 生成席夫碱降低防腐活性
- 亚硫酸盐 - 加速甲醛分解
应用技术要点
- 需在50℃以下加入以防热分解
- 最佳添加阶段:水相冷却后,油相乳化前
- 需避免与直接含醛基成分(如戊二醛)复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 0.2-0.6%浓度在冲洗型产品中安全,驻留型限用0.2%(来源:CIR Final Report, 2008)
- SCCS意见: 甲醛释放量>0.05%时需标注"含甲醛"(来源:SCCS/1602/18)
- 致敏率: 斑贴试验显示1.2-3.5%致敏率(欧洲数据)
风险管控要点
- 甲醛释放监控: 需确保成品游离甲醛<200ppm
- 敏感肌慎用: 特应性皮炎患者避免使用
- 孕妇/儿童: 不建议用于3岁以下儿童产品
适用肤质限制
- 适用: 健康油性/混合性皮肤
- 慎用: 敏感性皮肤、玫瑰痤疮患者
- 禁用: 甲醛过敏史人群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应用占比: 约占防腐剂市场的8-12%(2022年数据)
- 价格定位: 中低端($15-25/kg)
- 区域法规:
- 欧盟:准用浓度≤0.6%
- 中国:驻留型≤0.5%,冲洗型≤0.2%
- 日本:≤0.3%(甲醛释放量≤200ppm)
消费者认知趋势
- 负面认知: 75%消费者将"含甲醛"等同于高风险(来源:2023全球美妆成分认知调研)
- 市场替代: 2018-2023年使用量下降40%(被苯氧乙醇等取代)
- 宣称策略: 部分品牌采用"缓释防腐技术"等模糊化表述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广谱抗菌效能经过40年应用验证
- 在弱酸性体系中稳定性优异
- 与多种乳化体系相容性好
主要挑战
- 消费者接受度: 甲醛关联性导致的"成分恐惧"
- 监管压力: 欧盟等地区持续加强甲醛释放体监管
- 替代技术: 新型防腐系统(如辛酰羟肟酸+乙基己基甘油)的竞争
发展前景
在专业线产品中仍具应用价值,但大众市场将持续萎缩。未来定位:
- 特定品类: 高挑战性配方(如高含水量凝胶)
- 复合体系: 作为辅助防腐剂降低主防腐剂用量
- 技术改进: 微囊化技术降低游离甲醛释放率(来源:Journal of Microencapsulation, 2021)
专家建议
在驻留型产品中优先考虑更安全的替代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复配体系),如需使用务必:
- 严格控制用量≤0.2%
- 配伍足量自由基捕获剂(如生育酚)
- 明确标注"含甲醛释放体"并提示敏感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