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二油酰甘油基磷酸)甘油酯二钠
双(二油酰甘油基磷酸)甘油酯二钠

中文名:双(二油酰甘油基磷酸)甘油酯二钠
英文名:DISODIUM BIS-DIOLEOYL GLYCEROPHOSPHOGLYCERIN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双(二油酰甘油基磷酸)甘油酯二钠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双(二油酰甘油基磷酸)甘油酯二钠 (Sodium Bis-Dioleoyl Glycerophosphoryl Glycerol)
来源与生产
- 天然来源:磷脂质的半合成衍生物,以植物源性油酸为主要原料
- 合成工艺:甘油磷酸化反应后与油酰氯酯化,再经氢氧化钠中和成钠盐 (参考: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5)
- 商品形态: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常温下稳定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基于磷脂质结构特性与表面活性研究: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屏障修复 | 通过磷脂双分子层自组装,补充细胞间脂质结构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在离体皮肤中形成层状液晶结构,提升角质层水合度38%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 1-5% |
活性物促渗 | 扰乱角质层脂质排列,增强亲脂性成分渗透 | ★★★ (体外透皮研究) | 使维A酸透皮率提升2.3倍,同时降低刺激 (参考:Drug Delivery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2020) | 0.5-3% |
乳化稳定 | 形成液晶网络结构包裹油滴 | ★★★★ (配方实证) | 在O/W乳液中形成多层囊泡结构,提升高温稳定性 | 0.8-2% |
"抗衰老" | 间接通过屏障功能改善 | ★☆ (理论推测) | 注:无直接细胞抗老证据,属厂商延伸宣称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结构特征 |
---|---|---|---|
主结构 | 甘油基磷脂衍生物 | 分子量 ≈ 1500 Da | 双甘油骨架 + 两分子油酸链 |
亲水基团 | 磷酸二钠盐 | HLB值 ≈ 8-10 | 强水合性,负电荷 |
疏水基团 | 油酰基 (C18:1) | 不饱和度 ω-9 | 顺式双键提供分子柔性 |
关键杂质 | 单酯化副产物 | < 1.5% | 影响乳化效率 |
分子构效关系
- 双油酸链:提供与角质层脂质的相容性,熔点-11℃确保低温稳定性
- 磷酸二钠:增强水溶性,在皮肤pH值(4.5-6.0)下维持负电荷
- 甘油双分子:形成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能力 (依据:Langmuir, 2017)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首选体系:精华液 (37%),抗衰老面霜 (29%),防晒乳液 (18%)
- 配伍禁忌:高浓度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产生沉淀)
增效组合
- 屏障修复:神经酰胺 NP + 胆固醇 + 脂肪酸 (摩尔比 1:1:1)
- 促渗系统:乙氧基二甘醇 (1-3%) 提升亲水性成分渗透
- 稳定增效:黄原胶 (0.1-0.3%) 增强液晶网络强度
配方要点
需在60-65℃水相中添加,pH值维持在5.0-7.0防止酯键水解 (来源: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9)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使用浓度≤5%) (参考:CIR 2016磷脂质评估)
- 致敏性:临床测试无刺激 (200例,0.5-3%浓度)
- 眼刺激性:兔眼测试轻微刺激 (建议避开眼周)
适用人群
- 最佳适用:干性至混合性肌肤,屏障受损皮肤
- 谨慎使用:脂溢性皮炎急性期 (可能促进真菌生长)
- 孕期使用:无风险记录,但缺乏专项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修复产品:占比68% (vs 大众线32%)
- 宣称关键词:“液晶屏障技术”(42%),“仿生脂质”(35%)
消费者洞察
- 认知度:仅12%消费者识别成分名,但“脂质体技术”认知度达65%
- 使用反馈:质地接受度88%,修复感评分4.2/5.0 (来源:2023年500人消费者调研)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多效性:兼具乳化/促渗/修护三重功能
- 温和性:非离子特性降低刺激风险
- 配伍性:与多种活性物兼容良好
研究缺口
- 长期屏障修复效果需更多人体临床试验
- 光老化模型中的协同抗老机制待阐明
未来方向
开发酶解工艺提升立体选择性,研究载药液晶系统靶向递送 (依据: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