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PEG-15 聚二甲基硅氧烷/IPDI 共聚物
双-PEG-15 聚二甲基硅氧烷/IPDI 共聚物

中文名:双-PEG-15 聚二甲基硅氧烷/IPDI 共聚物
英文名:BIS-PEG-15 DIMETHICONE/IPDI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双-PEG-15 聚二甲基硅氧烷/IPDI 共聚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身份
双-PEG-15 聚二甲基硅氧烷/IPDI 共聚物 (Bis-PEG-15 Dimethicone/IPDI Copolymer) 是经国际命名化妆品原料(INCI)认证的标准化名称,属于有机硅-聚醚杂化嵌段共聚物。
原料来源与生产
通过三步合成工艺制备:
- 起始原料: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乙二醇(PEG, MW≈660g/mol)
- 关键反应: IPDI与PDMS的端羟基发生加成反应形成预聚体,再与PEG-15进行链延伸
- 纯化: 溶剂萃取去除未反应单体,确保残留IPDI<1ppm (参考:IFSCC原料安全指南 Vol.12)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长效成膜与屏障强化 | 硅氧烷链段在皮肤表面自组装形成半渗透膜,PEG链通过氢键结合角质层水分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 离体皮肤TEWL降低42% (4%添加量)(J Cosmet Sci. 2018;69:323) | 1-5% |
肤感调节剂 | 降低表面张力(28-32mN/m),硅氧烷提供滑感,PEG增强铺展性 | ★★★★ (流变学及感官评价证实) | 摩擦系数降低65% vs 传统硅油(Tribol Int. 2020;151:106480) | 0.5-3% |
活性物输送 | IPDI片段形成微域增强脂溶性成分溶解度,PEG促进水溶性成分渗透 | ★★☆ (体外模型初步证据) | 视黄醇棕榈酸酯渗透率提升2.3倍(初步体外研究,Cosmetics 2021;8:12) | 2-8% |
"抗衰老"功效 | 推测通过屏障强化间接减少皱纹 | ★☆ (理论推测) | 注:无直接临床证据支持抗皱效果,属厂商延伸宣称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结构片段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 | -(Si(CH3)2O)n- | 分子量: 3-10kDa 疏水性 (log P≈8.2) |
成膜性、滑爽感、防水性 |
聚乙二醇 (PEG-15) | -(OCH2CH2)15OH | 分子量: 660Da 亲水性 (HLB≈14) |
水合作用、乳化稳定性、极性兼容 |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IPDI) | O=C=N-C6H8(CH3)-N=C=O | 反应位点: 2个NCO基团 环己烷刚性结构 |
分子桥联、增强膜机械强度 |
结构特征参数
- 嵌段比: PDMS : PEG ≈ 60:40 (w/w)
- 分子构型: ABA型三嵌段 (PDMS-PEG-PDMS)
- 玻璃化转变温度: -125°C (硅氧烷段) / -15°C (PEG段)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配方类型
- 防晒产品: 与二氧化钛/氧化锌协同提升SPF值15-20%
- 彩妆底漆: 与丙烯酸酯共聚物复配增强持妆力
- 抗衰老精华: 搭载视黄醇类成分降低刺激
- 保湿霜体: 与甘油/透明质酸构建多层保湿网络
关键协同组合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改善铺展性,降低粘度
- 卵磷脂: 形成液晶结构增强活性物渗透
- 丙烯酸钠共聚物: 提升成膜机械强度
- 乙醇酸: 注:需验证相容性,高浓度酸可能破坏PEG链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类安全 (浓度≤15%) (CIR Expert Panel, 2019)
- 致敏性: 残留IPDI<1ppm时无致敏报告
- 眼刺激性: 兔眼试验显示轻微刺激 (3%溶液)
适用性限制
- 禁忌体系: 强氧化剂(如过氧苯甲酰)、高浓度离子溶液
- 皮肤类型慎用: 脂溢性皮炎急性期 (可能阻碍皮脂排出)
- 孕妇注意事项: 无明确风险,但缺乏妊娠期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价格区间: 高端至专业线 ($80-200/50ml)
- 宣称关键词: "隐形屏障"、"丝绸触感"、"持妆科技"
- 代表产品: 妆前乳(32%)、防晒霜(28%)、抗衰精华(25%)
消费者洞察
盲测研究显示 (n=150):
- 73%用户感知"即时柔焦效果"
- 68%认可"持久不脱妆"宣称
- 仅41%理解"屏障支持"的科学内涵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多相兼容: 独特两亲性实现油/水/硅三相稳定
- 感官革新: 解决传统硅油"假滑"与"闷感"问题
- 配方经济性: 单剂替代传统硅油+成膜剂组合
研究缺口与展望
- 证据缺口: 缺乏长期人体功效试验 (>12周)
- 前沿方向: 功能化修饰 (如接枝抗氧化基团)
- 可持续挑战: PEG生物降解性改进需求
结论: 作为第三代有机硅衍生物,该成分通过精密分子设计平衡功能性与感官体验,但需加强临床级功效验证并推进绿色化学合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