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双-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双-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BIS-AMINOPROPYL DIMETHICON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双-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Bis-Aminopropyl Dimethicone)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双-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Bis-Aminopropyl Dimethicone),属氨基改性有机硅聚合物家族,分子结构含重复二甲基硅氧烷单元及末端氨丙基官能团。
原料来源与生产
工业化生产通过两步合成:
- 基础硅氧烷制备: 二甲基环硅氧烷(D4/D5)开环聚合形成聚二甲基硅氧烷链
- 氨基改性: 末端氯丙基化后胺化反应引入伯胺基(-NH2) (来源:有机硅化学合成专利文献)
物理形态与特性
- 外观:透明至淡黄色粘稠液体
- 溶解性:溶于环状硅氧烷、部分极性溶剂,不溶于水
- 典型粘度范围:500-20,000 cSt (依分子量变化)
- 胺值:0.2-1.5 meq/g (反映氨基密度)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发丝修复与抗损伤 | 氨基阳离子与发丝角蛋白负电荷结合,形成定向排列分子膜 | ★★★☆ (强体外/离体证据) | SEM显示显著减少毛鳞片翘起,摩擦系数降低40-60% (J. Cosmet. Sci., 2004) | 0.5-3% (洗去型) 1-5% (驻留型) |
长效柔顺与抗静电 | 氨基极化中和静电,硅氧烷骨架降低纤维间摩擦 | ★★★☆ (强实验证据) | 发束静电值降低90%,梳理性提升70% (Int. J. Cosmet. Sci., 2010) | 0.2-2% |
皮肤柔润剂 | 在表皮形成透气硅氧烷膜,减少TEWL | ★★☆☆ (体外/模型证据) | 离体皮肤TEWL降低15-25%,无致粉刺性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08) | 0.5-3% |
"激活细胞再生" | 无明确机制 | ☆ (无可靠证据) | 注:仅为市场宣称,缺乏细胞水平作用证据 | - |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氨基改性硅氧烷通过电荷定向吸附实现高效沉积:在pH>5时质子化(-NH3+)与角蛋白(-COO-)结合,硅氧烷链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增强附着力。其分子柔韧性允许在受损部位形成"分子绷带"结构,修复微观裂缝。抗静电机制源于氨基提供的表面导电通路与摩擦电荷中和。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特征 | 基本性质与功能 |
---|---|---|
主链结构 | 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 | 提供疏水性、滑度及成膜性,分子量(Mw)决定粘度与铺展性 |
功能端基 | 双氨丙基 (-CH2CH2CH2NH2) | 阳离子锚定点,增强与蛋白质结合力,胺值决定电荷密度 |
关键杂质 | 残留环硅氧烷(D4-D6) | <100ppm (REACH限制要求),可能引起刺激 (ECHA法规) |
分子量分布 | 多分散指数(PDI) 1.1-1.8 | 窄分布增强性能一致性,高分子量(Mw>10kDa)提供持久性 |
结构-功效关系
- 氨基密度↑:增强吸附力但可能增加刺激风险
- 分子链长↑:提升修复性但降低铺展性
- 空间位阻效应:支链结构可降低氨基反应活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护发素/发膜 (核心调理剂,占比1-5%)
- 洗发水 (沉积增强剂,0.5-2%与阴离子表活复配)
- 护肤乳液 (柔润剂,0.5-3%)
- 染发产品 (染料载体/均染剂,1-4%)
增效协同组合
- 阴离子聚合物 (如聚丙烯酸):通过电荷复合形成微胶束增强沉积 (Cosmetics, 2017)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如PEG-40氢化蓖麻油):改善水分散性
- 硅弹性体 (如交联聚硅氧烷):协同提升柔顺感
- 天然油脂 (如摩洛哥坚果油):增强滋养效果
配伍禁忌
- 强酸性环境(pH<3)导致氨基质子化失效
- 高浓度多价阳离子(Ca2+/Mg2+)引起絮凝
- 与某些UV吸收剂(如阿伏苯宗)可能发生反应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 安全 (浓度≤5%) (CIR报告, 2014)
- 致敏性: 极低 (豚鼠试验阴性)
- 眼刺激性: 轻度 (兔眼试验可逆刺激)
使用注意事项
- 敏感肌测试: 高胺值产品需斑贴试验
- 累积沉积: 长期使用需周期性清洁
- pH控制: 最佳作用pH 5.5-8.0
- 环境残留: 生物降解性差(DT50>60天) (OECD 301F)
适用人群
- 最佳适用: 受损/染烫发质、干性皮肤
- 慎用人群: 硅过敏史者(罕见)、油性易痘肌(可能致闭口)
- 孕妇/哺乳期: 无禁忌证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护发线:作为"角蛋白修复"核心成分
- 沙龙专业产品:染后护理/热损伤修复方案
- "奢华触感"宣称:强调丝绸般肤感
消费者认知特点
- 积极认知: 即时柔顺效果显著(95%感知度)
- 误解: 40%消费者误认为"天然成分"
- 担忧点: 环境残留(25%)、头皮负担(18%)
- 过度宣称: "头皮滋养"(无证据)、"促头发生长"(无关联)
市场趋势
向低分子量水溶性衍生物发展(如PEG/PPG改性),环境友好型氨基硅油研发增长35% (市场分析报告, 2023)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 最优头发调理剂之一,综合性能评分超90%天然油脂
- 技术优势: 电荷定向沉积技术实现高效修复
- 局限: 环境持续性差,高添加量可能致发丝变重
研究与发展方向
- 生物可降解改性: 引入酯键/氧化敏感键 (实验室阶段)
- 智能响应型: pH/温度控制释放 (概念验证)
- 皮肤屏障应用: 经皮给药载体研究 (初步体外研究)
- 精准分子设计: 可控氨基分布架构
应用前景
在护发领域将持续主导,护肤应用受限于肤感偏好。环境压力驱动绿色化学改良,未来5年可降解版本市场份额预计达30% (行业预测,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