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丙甘醇
双丙甘醇

中文名:双丙甘醇
英文名:DIPROPYLENE GLYCOL
别名:无
安全性:
12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溶剂, 保湿
成分详细分析
双丙甘醇 (Dipropylene Glycol)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性
INCI名称: Dipropylene Glycol
化学名: 氧联二丙醇 | CAS号: 25265-71-8
分子式: C6H14O3 | 分子量: 134.17 g/mol
天然来源与生产方式
主要通过石化来源的丙烯氧化物水合反应制得,反应方程式:
2 C3H6O + H2O → C6H14O3
商业产品通常包含三种异构体混合物:
- 2-(2-羟基丙氧基)丙烷-1-醇 (约70%)
- 2-(1-羟基丙氧基)丙烷-1-醇
- 1-(2-羟基丙氧基)丙烷-2-醇
注:尽管存在植物来源甘油衍生物,但商业化双丙甘醇均为合成产物 (依据:国际化妆品成分词典)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溶剂载体 | 通过氢键溶解极性/非极性活性物,增强透皮输送 | ★★★★☆ (充分证实) |
提升水杨酸渗透率38%(离体皮肤模型) (依据:J Pharm Sci. 2005) |
3-15% |
保湿剂 | 羟基基团结合水分子,降低经皮水分流失(TEWL) | ★★★☆☆ (间接证据) |
在相对湿度50%时可结合自重20%的水分 (依据:物理化学特性数据) |
5-10% |
粘度调节 | 破坏水相氢键网络,降低体系粘度 | ★★★★★ (充分证实) |
添加5%可使卡波姆凝胶粘度下降40-60% (依据:流变学研究) |
1-8% |
"抗氧化增效" | 可能通过增强溶解性间接提升抗氧化剂生物利用度 | ★☆☆☆☆ (理论推测) |
注:无直接抗氧化活性证据,属配方协同效应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配方意义 |
---|---|---|---|
二元醇醚 | 2-(2-羟丙氧基)-1-丙醇 (主要异构体) |
• 沸点:230°C • 密度:1.022 g/cm³ • log P:-0.92 |
低挥发性确保配方稳定性,适宜高温工艺 |
氢键受体/供体 | 分子内3个羟基 | • 氢键供体:3 • 氢键受体:3 • 极性表面积:49.7 Ų |
多羟基结构提供优异溶解力和保湿性 |
手性中心 | 含不对称碳原子 | • 存在(R,R), (S,S), meso异构体 • 工业品为外消旋混合物 |
异构体比例影响结晶温度(-40至-50℃)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配方类型
- 精华液/安瓶:溶解高浓度活性物(如VC衍生物)
- 防晒产品:稳定阿伏苯宗等光敏成分
- 彩妆:调整指甲油/睫毛膏干燥速度
- 喷雾产品:降低粘度改善雾化性能
协同增效组合
- + 丁二醇:降低凝固点(-70℃),优化低温稳定性
- + 乙醇:调节挥发梯度,改善成膜性
- + 硅弹性体:增强粉体分散均匀度
- + 防腐剂:提升苯氧乙醇/乙基己基甘油在水相溶解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最高浓度15.5%)(参考:CIR 2015最终报告)
- 致敏性:极低(临床测试无致敏案例)
- 眼刺激性:轻度(兔眼试验:Draize评分1.5/110)
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
- 痤疮肌肤:高浓度(>10%)可能促进脂质合成(体外研究显示角质细胞PPARγ激活)
- 破损皮肤:避免接触开放伤口(短暂刺痛风险)
- 纯度要求:需控制丙烯醛残留<5ppm(ICH Q3C标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性价比溶剂:价格约为丙二醇1.2倍,但溶解力提升40%
- "无感配方"关键成分:替代粘腻甘油,占比"轻薄质地"宣称产品78%
- 天然认证争议:ECOCERT允许使用,但NATRUE禁止于天然化妆品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读为"酒精类成分":实际挥发性仅为乙醇的1/15
- "促渗剂=刺激"误解:实际刺激性远低于丙二醇(斑贴试验证实)
- 注:社交媒体存在将双丙甘醇与二甘醇混淆的风险,需加强成分教育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的配方骨架:平衡溶解性/挥发性/粘度的最优解之一
- 活性物递送关键载体:特别适配水油双亲性活性物(如视黄醇衍生物)
- 冻融稳定性优势:冰点-40℃显著优于甘油(-20℃)
未来研究方向
- 异构体特异性研究:探索不同异构体对皮肤屏障的影响差异
- 微生物组影响:长期使用对皮肤菌群的潜在调控作用
- 绿色合成路径:生物基丙烯氧化物制备工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