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丁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EG-60 共聚物

双-丁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EG-60 共聚物

双-丁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EG-60 共聚物
中文名:双-丁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EG-60 共聚物
英文名:BIS-BUTYLOXYAMODIMETHICONE/PEG-60 COPOLYMER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双-丁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EG-60 共聚物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双-丁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EG-60 共聚物 (Bis-Butoxyamodimethicone/PEG-60 Copolymer) 属于:

  • 有机硅-聚醚嵌段共聚物
  • 阳离子改性硅氧烷聚合物
  • 多功能界面活性材料

原料来源与生产

通过以下工艺合成:

  • 起始原料: 二甲基硅氧烷单体 + 环氧乙烷
  • 关键反应:
    • 氨丙基改性硅氧烷链段的制备
    • 丁氧基末端封端反应
    • 与PEG-60的共聚反应 (自由基聚合或缩聚)
  • 商业化生产商: 道康宁(Dow Corning), 迈图(Momentive), 信越(Shin-Etsu)等有机硅专业企业 (来源:行业原料供应链数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基于分子结构的双重功能设计: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长效柔顺调理 阳离子氨端通过静电吸附锚定带负电的角蛋白,硅氧烷链形成润滑膜,PEG增强亲水性 强 (多项体外/临床) 减少梳理性摩擦达60% (vs. 未处理) (依据:J. Cosmet. Sci. 2018) 0.5-2%
抗静电 导电性PEG链段消散电荷,阳离子基团中和负电荷 强 (实验室实测) 表面电阻降低103Ω量级 (依据:IEC 61340标准测试) 0.3-1%
增强光泽 降低表面光散射 (折射率1.45),形成光学平滑界面 中等 (体外+感官评估) 光泽度仪测量提升15-25% GL值 (依据:厂商内部测试) ≥0.8%
"修复分叉" 物理性暂时粘合角质层鳞片 弱/理论推测 仅SEM显示表面平整化,无结构修复证据 (注:此为物理性改善非真正修复)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结构单元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 (CH3)3SiO[Si(CH3)2O]nSi(CH3)3 分子量: 1k-10k Da
疏水性
低表面张力 (20mN/m)
润滑性/成膜性/消泡性
氨端改性基团 -CH2CH2CH2NH2 pKa≈10.5
阳离子性 (pH<7)
角蛋白吸附/抗静电
丁氧基封端 -OCH2CH2CH2CH3 疏水性
空间位阻
降低表面粘性/增强铺展
PEG-60链段 -(OCH2CH2)60OH 分子量≈2640 Da
亲水性 (HLB≈16)
水溶性/乳化辅助/电荷消散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产品类型

  • 护发素/发膜 (核心调理剂,占比1-3%)
  • 二合一洗发水 (与阴离子表活复配防沉淀)
  • 免洗护发喷雾 (抗静电/光泽提升)
  • 彩妆底霜 (肤感平滑剂)

增效协同组合

  • 阴离子表活 (月桂醇硫酸酯钠/铵):通过电荷中和形成"硅氧烷胶囊"增强沉积 (依据:胶体化学研究)
  • 脂肪酸 (硬脂酸/山嵛酸):形成层状液晶结构提升耐洗性
  • 聚季铵盐 (Polyquaternium-10):增强阳离子密度提升抗缠结
  • 挥发性硅油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加速成膜降低粘腻感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 安全 (浓度≤5%) (参考:CIR 2016硅氧烷评估报告)
  • 急性毒性: LD50>2000mg/kg (大鼠经口)
  • 眼刺激性: 兔眼测试显示轻微刺激 (未冲洗状态)

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

  • 敏感头皮: pH>7时阳离子性减弱,建议配方pH 3.5-5.5
  • 沉积累积: 高频率使用需配合周期性清洁
  • 配伍禁忌:
    • 避免与强氧化剂(过氧化物)直接混合
    • 高电解质体系可能引起絮凝
  • 环境因素: 符合欧盟化妆品硅氧烷使用规范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策略

  • 宣称关键词: "沙龙级柔顺"、"72小时抗毛躁"、"丝绸光感"
  • 溢价点: 与传统硅油相比宣称"更透气/更轻盈"
  • 价格区间: 中高端专业线(≥$30/200ml)

消费者反馈分析

  • 积极评价 (占比~78%):
    • "即时抚平毛躁效果显著"
    • "比普通护发素更持久"
  • 负面反馈 (占比~15%):
    • "细软发质偶有扁塌感"
    • "高温环境下轻微粘腻"
  • 认知误区: 约42%消费者误认为"不含硅" (来源:2023消费者成分认知调查)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多功能性: 整合润滑/抗静电/成膜/乳化功能于单一分子
  • 沉积效率: 阳离子锚定机制提升硅氧烷利用率30-50%
  • 配方宽容度: 兼容阴离子体系突破传统硅油限制

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 环境持续性: 开发生物基PEG替代品 (初步研究:玉米来源PEG可行性验证)
  • 湿热粘腻感: 优化硅氧烷/PEG比例 (当前商业品PEG占比40-60%)
  • 功效持久性: 探索光交联改性提升耐洗性 (实验阶段)

未来应用拓展

基于其界面活性特性,正在开发:

  • 防晒霜中的非迁移性乳化稳定剂
  • 彩妆成膜剂 (替代传统丙烯酸酯)
  • 卷发护理产品的热保护膜 (体外热损伤测试显示220℃下有效)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