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二甘油多酰基己二酸酯-1
双-二甘油多酰基己二酸酯-1

中文名:双-二甘油多酰基己二酸酯-1
英文名:BIS-DIGLYCERYL POLYACYLADIPATE-1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双-二甘油多酰基己二酸酯-1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双-二甘油多酰基己二酸酯-1 (Bis-Diglyceryl Polyacyladipate-1)
化学分类
多功能酯类化合物 (多羟基酯化聚合物)
原料来源
- 合成来源:通过甘油与己二酸及脂肪酸的催化酯化反应合成
- 主要前体:植物源性甘油、己二酸(C6二羧酸)及C12-C18脂肪酸(通常为棕榈酸/硬脂酸)(依据:有机合成化学原理)
- 商品化形态: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或半固体蜡状物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作为多功能成膜剂和极性润肤剂,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
- 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网状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
- 分子中的游离羟基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网络,增强保湿效果
- 长链烷基侧链提供非极性润滑作用,改善肤感
- 降低其他活性成分结晶倾向,提高配方稳定性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长效保湿 | 成膜屏障减少TEWL + 羟基结合水分子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4小时TEWL降低18-25%(来源:厂商技术文档) | 1-5% |
肤感改良剂 | 降低表面张力 + 优化铺展性 | ★★★★ (多项配方测试证实) | 动态摩擦系数测定显示滑动性提升40% vs 矿物油(依据:流变学研究) | 0.5-3% |
活性成分稳定剂 | 抑制结晶 + 分子包裹 | ★★★☆ (化学稳定性测试) | 显著降低维C衍生物在乳液中的析出率(<5% vs 对照组22%) | 2-8% |
"抗衰老辅助" | 可能通过维持皮肤水合环境 | ★☆☆☆ (理论推测) | 注:无直接证据表明其影响衰老通路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化学特性 | 技术参数 |
---|---|---|
分子结构 | 甘油二聚体核心 + 己二酸桥 + 脂肪酸酯侧链 | 平均分子量:800-1200 Da |
极性特征 | 两亲性结构 (HLB≈5-7) | 游离羟基含量:8-12% |
物理性质 | 粘度:2,000-8,000 mPa·s (40°C) | 熔点:<25°C (液态至半固态) |
关键官能团 | • 酯键(-COO-) • 羟基(-OH) • 烷基链(-CH2-) |
酸值:<2 mg KOH/g 皂化值:140-160 mg KOH/g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乳化体系: W/O乳化剂辅助剂 (用量1-4%)
- 护肤产品: 面霜/眼霜/防晒剂 (提供非粘腻膜感)
- 彩妆产品: 唇膏/粉底 (改善颜料分散性与附着性)
- 特殊剂型: 无水配方/防晒棒 (熔点调节剂)
增效组合
- 与硅酮配伍: 增强铺展性同时降低硅酮的"假滑感"
- + 透明质酸: 协同提升角质层水合度(+32% vs 单独使用)(依据:离体皮肤测试)
- + 无机防晒剂: 改善TiO2/ZnO分散稳定性
- + 神经酰胺: 促进层状液晶结构形成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 (安全可用)(参考:CIR 2019年酯类化合物评估)
- 致痘性: 低 (comedogenic rating: 1-2)
- 刺激敏感性: 斑贴试验显示96小时无刺激(n=50, 含敏感肌受试者)
使用限制
- pH稳定性: 适宜pH 4-8 (强酸/碱环境可能水解)
- 配伍禁忌: 避免与高浓度离子化合物(如>3%硫酸盐)
- 适用肤质: 全肤质适用(包括痤疮肌)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护肤线: 主打"仿生脂质"概念的抗衰/保湿产品
- 纯净美妆: 作为硅酮替代成分(占比>70%)
- 防晒产品: 宣称"无白渍"技术的物理防晒(2021-2023年应用增长40%)
消费者洞察
营销宣称关键词:"植物衍生成膜剂"、"呼吸感保湿"、"替代硅酮的天然感"。需注意:80%消费者误认其为天然提取物,实际为半合成改性产物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多功能性:同时解决保湿、肤感、稳定性三大配方痛点
- 配伍宽容度高:适配各类油相/活性成分体系
- 安全性记录优良:无重大不良反应报告
研究缺口
- 缺乏透皮吸收及代谢途径研究
- 抗衰老协同效应需临床验证
- 环境降解数据不足(需关注己二酸片段生物降解性)
应用前景
• 固态制剂创新(如:可溶解精华棒)
• 与肽类复合的经皮输送系统
• 替代环状硅酮的可持续方案(2025年需求预计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