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丙甘醇二苯甲酸酯
双丙甘醇二苯甲酸酯

中文名:双丙甘醇二苯甲酸酯
英文名:DIPROPYLENE GLYCOL DIBENZO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双丙甘醇二苯甲酸酯 (Dipropylene Glycol Dibenzo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双丙甘醇二苯甲酸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多功能化妆品成分,主要作为功能性载体和溶剂使用。
关键识别信息
- INCI名称: Dipropylene Glycol Dibenzoate
- 化学式: C20H22O5
- CAS号: 27138-31-4
- 分子量: 342.39 g/mol
原料来源与生产
通过双丙甘醇(Dipropylene Glycol)与苯甲酸(Benzoic Acid)的酯化反应合成:
2C6H5COOH + HO(CH2CH(CH3)O)2H → C6H5COO[CH2CH(CH3)O]2OCC6H5 + 2H2O
(来源:有机合成化学原理,工业级生产需经多次纯化)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非活性功能成分,其核心价值在于物理性质的优化而非生物活性: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增塑剂 | 降低高分子链间作用力,增强膜柔韧性 | 充分证实 | 使丙烯酸聚合物膜断裂伸长率提升40-60% | 3-15% |
溶剂增效剂 | 降低极性溶剂表面张力,增强溶解能力 | 充分证实 | 在乙醇体系中提升香精溶解度达30% | 5-20% |
皮肤柔润剂* | 理论推测:降低角质层摩擦系数 | 间接证据 | 体外摩擦测试显示皮肤模型摩擦系数降低15% | 2-8% |
促渗透剂* | 可能机制:暂时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 | 有限证据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咖啡因渗透量增加12% | 未建立 |
*注:柔润与促渗透宣称缺乏大规模人体临床试验支持,主要为体外数据推论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理化性质 | 分析技术依据 |
---|---|---|
结构特征 | 双醚键苯甲酸酯结构,含芳香环 | FTIR 1725cm⁻¹ (C=O), 1270cm⁻¹ (C-O), NMR苯环特征峰 |
物理状态 | 透明粘稠液体 (25°C) | ASTM D4359粘度测试: 120-180cP |
溶解特性 |
|
OECD 105分配系数测定 |
热稳定性 | 分解温度>200°C | TGA分析失重起始点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核心应用领域
- 成膜体系:指甲油(占比8-15%)、发胶(3-10%)、睫毛膏(2-5%)
- 溶剂体系:香水固香剂(5-20%)、卸甲水(10-25%)
- 增溶体系:防晒产品(3-8%)、精油配方(4-12%)
协同增效组合
-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提升成膜柔韧性,降低脆性断裂风险
- 硅弹性体:改善铺展性,减少粘腻感
- 乙醇/异十二烷:组成共溶剂系统,扩大溶解谱
- 二氧化钛:减少粉体团聚,提升分散稳定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使用浓度≤15%)(CIR 2019最终报告)
- 致敏性:临床斑贴试验阴性(n=213)(Dermatitis. 2020;31:89-94)
- 光毒性:3T3 NRU试验阴性
使用限制与警示
- 避免用于受损皮肤(无屏障功能评估数据)
- 孕妇适用性:无致畸证据但缺乏专项研究
- 眼部产品:仅限未受损粘膜接触(如睫毛膏)
稳定性考量
pH耐受范围:3.0-9.0(强酸/碱条件导致酯键水解)(加速稳定性测试40°C/75%RH)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高端线应用占比72%(2023全球配方数据库)
- 宣称热点:"轻薄持妆"(占比45%)、"不晕染"(32%)
消费者洞察
成分认知度仅3.2%(n=1500美妆消费者调研),但:
- 68%认可其提升的质地体验(间接感知)
- 关注点误区:12%误认为"防腐剂"
营销争议点
"植物来源苯甲酸"宣称:虽苯甲酸可植物提取,但工业化生产均为合成路径(需注意绿色宣称合规性)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特定聚合物体系的最佳增塑剂
- 配方优势:高溶解力与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特性
- 安全记录:40年应用史无重大不良反应报告
技术发展瓶颈
- 生物降解性差(OECD 301F测试28天降解<20%)
- 与部分UV吸收剂相容性不佳(如奥克立林)
未来研究方向
- 生物基合成路径开发(如使用发酵法苯甲酸)
- 分子修饰提升可持续性(可水解酯键设计)
- 透皮输送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
专家建议
在彩妆及高固含量配方中具有显著技术优势,但需:
- 避免过度宣称生物活性功效
- 加强绿色化学工艺改进
- 完善生物累积性评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