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PEG-4 聚二甲基硅氧烷

双-PEG-4 聚二甲基硅氧烷

双-PEG-4 聚二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双-PEG-4 聚二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BIS-PEG-4 DIMETHICONE
别名: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双-PEG-4 聚二甲基硅氧烷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双-PEG-4 聚二甲基硅氧烷 (Bis-PEG/PPG-4/12 Dimethicone) 属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聚乙二醇(PEG)改性衍生物。

来源与生产

通过两步化学反应合成:

  • 基础骨架: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提供硅氧烷主链
  • 改性过程: 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在硅氧烷链两端接枝PEG-4基团(含4个乙二醇单元)
(来源:有机硅化学合成工艺标准流程)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HLB值7-10),形成稳定液晶结构 ⭐⭐⭐⭐☆
(充分证实)
在油包水乳液中降低粒径至0.5-2μm,提升稳定性 0.5-3%
肤感调节 硅氧烷链提供滑感,PEG链增强铺展性 ⭐⭐⭐⭐☆
(充分证实)
降低动态摩擦系数达40%(vs矿物油) 0.1-2%
增溶助渗 形成胶束包封疏水分子 ⭐⭐⭐☆☆
(体外证据)
对水杨酸增溶能力达传统溶剂的1.8倍 0.5-5%
抗氧化增效* 推测通过增强活性物渗透 ⭐☆☆☆☆
(理论推测)
体外模型显示VE吸收率提升15-20% 未知

*注:抗氧化增效机制尚未在人体试验中充分验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结构特征 化学属性 物化性质
主链结构 聚二甲基硅氧烷
(Si-O骨架,甲基侧基)
分子量:800-2000 Da
粘度:50-200 cSt (25°C)
改性基团 双端PEG-4
(每端含4个EO单元)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7-10
空间构型 梳状/哑铃状分子构型 界面张力:<10 mN/m (油/水界面)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领域

  • 乳化体系: 油包水(W/O)型乳化剂
  • 防晒产品: 增溶有机防晒剂(如阿伏苯宗)
  • 彩妆底妆: 改善铺展性与抗迁移性
  • 护发产品: 降低梳理力,增强光泽度

协同增效组合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降低粘度,提升清爽度
  • 硅石: 协同控制光泽,增强哑光效果
  • 丙烯酸类增稠剂: 形成3D网络稳定乳液
  • 非离子表活: 复配提升乳化效率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CIR 2016年最终报告)
  • 致敏性: 极低(动物试验EC3>50%)
  • 眼刺激性: 兔眼试验显示可忽略刺激
  • 致粉刺性: 兔耳试验0级(非致粉刺)

使用注意事项

  • PEG纯度: 需控制1,4-二噁烷残留<10ppm
  • 破损皮肤: 避免高浓度使用(理论渗透增强风险)
  • 敏感肌测试: 含PEG成分建议斑贴试验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防晒(使用率>60%)
  • 长效持妆底妆
  • 哑光控油护肤
  • 免洗护发产品

消费者认知趋势

  • 正面认知: "丝滑触感"(82%消费者反馈)
  • 争议点: PEG安全性关注度上升(2019-2023 +300%)
  • 宣称策略: 多强调"无厚重感""快速吸收"等肤感优势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多功能辅助成分(乳化/增溶/肤感调节)
  • 优异配伍性与稳定性
  • 可满足无醇配方需求

未来发展

  • 绿色合成: 开发酶催化工艺降低能耗
  • 结构优化: 生物基PEG替代方案探索
  • 精准递送: 靶向修饰增强功能性
  • 注:新型硅-肽共聚物已在概念验证阶段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