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硒

二硫化硒

二硫化硒
中文名:二硫化硒
英文名:SELENIUM DISULPHID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二硫化硒 (Selenium Sulfide)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elenium Sulfide (二硫化硒)

化学特性

  • 分子式: SeS2
  • CAS号: 7488-56-4
  • 形态: 橙红色至红棕色粉末
  • 溶解性: 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需特殊配方技术分散

来源与制备

通过硫化氢与亚硒酸反应制备:
2H2SeO3 + 3H2S → 2SeS2 + 6H2O
化妆品级纯度要求 >99%,严格控制重金属杂质(注:工业级不可用于化妆品) (来源: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987)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抗真菌 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阻断麦角固醇合成;破坏真菌细胞膜完整性 ★★★★☆
(强临床证据)
1%浓度24小时抑制99%马拉色菌生长 (J Am Acad Dermatol, 2007) 0.5-2.5%
抗皮脂溢出 抑制皮脂腺细胞增殖;降低脂酶活性,减少游离脂肪酸生成 ★★★☆☆
(中高证据)
使头皮皮脂分泌率降低40% (Clin Exp Dermatol, 1989) 1-2.5%
角质溶解 降低角质细胞粘附力,加速异常角质剥脱 ★★★☆☆ 显著减少头皮鳞屑面积 vs 安慰剂(P<0.01) (Int J Dermatol, 2013) 1-2.5%
抗炎作用 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表达 ★★☆☆☆
(初步证据)
体外研究显示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 (J Invest Dermatol, 2015) 未知
生发促进 宣称通过改善头皮微环境促进毛发生长 ★☆☆☆☆ 注:缺乏直接临床证据,仅见于部分产品宣称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活性成分 二硫化硒 (SeS2) • 氧化态:Se(+2)
• 粒径:1-10μm
• 热稳定性:>200℃分解
主要功效物质,提供抗真菌和角质调节作用
杂质控制 硒元素 (Se0)
亚硒酸盐 (SeO32-)
• 限量:<0.1%
• 检测方法:HPLC-ICP-MS
严格控制以减少刺激风险
配方载体 悬浮基质
(如:卡波姆/黄原胶)
• 流变特性:塑性流体
• pH范围:4.0-5.5
维持活性物均匀分散,减少沉降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洗发水 (1%):日常头皮护理,轻度头屑控制
  • 药用洗剂 (2.5%):脂溢性皮炎、花斑癣治疗
  • 洁面产品 (0.5-1%):油性皮肤/脂溢性皮炎面部护理

增效协同组合

  • 吡啶硫酮锌 (ZPT):双重抗真菌机制,降低耐药性风险
  • 水杨酸:增强角质溶解 (pH需保持4-5)
  • 茶树精油:补充抗菌活性,改善配方气味
  • 泛醇:缓解干燥刺激,修复屏障

配方技术要点

  • 稳定性挑战:需避免与还原剂、金属离子接触
  • pH控制:最佳范围4.0-5.5 (防止分解为元素硒)
  • 染色风险:添加EDTA二钠螯合金属离子,防止银饰变色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1%洗去型产品) (CIR Final Report, 2013)
  • 致敏率:<0.5% (低于多数抗屑剂) (Contact Dermatitis, 2019)
  • 全身吸收:经皮吸收率<1% (洗去型)

使用禁忌

  • 绝对禁忌:破损皮肤、对硫过敏、孕妇哺乳期
  • 相对禁忌:染发后48小时内、湿疹急性期
  • 不良反应:短暂灼热感(5-8%)、头发暂时性褪色

适用人群建议

  • 优先适用:油性头皮、脂溢性皮炎、顽固性头屑
  • 谨慎使用:干性敏感头皮(建议每周≤2次)
  • 儿童使用:≥2岁可用1%制剂(需医生指导)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药妆领域:OTC药物(如Selsun®)与专业去屑洗发水主力成分
  • 价格区间:中高端(溢价30-50% vs 普通去屑产品)
  • 宣称重点:“医学级去屑”、“脂溢性皮炎专用”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面认知:强效去屑(78%)、起效快速(65%) (Consumer Survey, 2022)
  • 负面印象:气味不佳(45%)、头发干涩(32%)
  • 使用误区:27%消费者误用于面部非标注产品

监管差异

  • 中国:限用浓度1%(淋洗类)
  • 美国:OTC药物允许2.5%(需药品注册)
  • 欧盟:禁用驻留型,淋洗型限1%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唯一兼具抗真菌+抗皮脂溢出+角质溶解三重机制的成分
  • 对马拉色菌敏感性保持稳定(耐药率<2%)
  • 成本效益比优于新型抗屑成分(如吡罗克酮乙醇胺盐)

技术挑战

  • 配方稳定性限制(需避免光照/氧化)
  • 消费者体验优化(气味/肤感改进)
  • 染色风险控制技术

未来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提高稳定性,降低刺激
  • 复合舒缓体系:与神经酰胺/红没药醇复配
  • 拓展应用:玫瑰痤疮辅助治疗 (初步临床证据)
  • 作用机制深化:菌群-免疫轴调控研究 (Front Microbiol, 2021)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