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铵

硫酸铵

硫酸铵
中文名:硫酸铵
英文名:AMMONIUM SULF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硫酸铵 (Ammonium Sulf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性

INCI名称:Ammonium Sulfate

  • 化学式:(NH₄)₂SO₄
  • CAS号:7783-20-2
  • 分子量:132.14 g/mol
  • 物理形态:无色或白色结晶/颗粒

来源与生产

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合成:

  • 工业合成法:氨气与硫酸中和反应:2NH₃ + H₂SO₄ → (NH₄)₂SO₄
  • 副产物回收:焦炉煤气净化、己内酰胺生产中的副产品
  • 天然提取注:商业化妆品原料主要采用合成法,天然来源极少用于规模化生产

化妆品级硫酸铵需满足:(依据:FDA 21 CFR 184.1143, FCC食品化学品法典)

  • 重金属含量 ≤ 10 ppm
  • 砷含量 ≤ 3 ppm
  • 纯度 ≥ 99.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科学依据为重点)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pH调节 解离为NH₄⁺和SO₄²⁻离子,缓冲体系维持配方pH稳定 作为弱酸弱碱盐,在pH 5.0-6.5区间具有最佳缓冲能力 0.1-1.0%
粘度调节 通过盐析效应改变表面活性剂胶束结构,影响产品流变特性 在SLES体系中,浓度>0.5%可显著增加粘度 (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8) 0.3-2.0%
角质软化 理论推测:铵离子可能干扰角蛋白二硫键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有限效果,远低于尿素/水杨酸等标准角质溶解剂 未确定
抗菌辅助 降低水活度(Aw),抑制微生物生长 中等 在浓度>3%时显示抑菌效果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3.0%

*注:角质软化功效多为厂商宣称,缺乏临床对照研究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配方中的作用
无机盐 硫酸铵 [(NH₄)₂SO₄] 水溶性:706 g/L (20°C)
pH (1%溶液):5.0-6.0
pH缓冲剂、粘度调节剂
杂质控制 重金属(Pb,As,Hg)
游离酸/碱
化妆品级要求:
Pb≤5ppm, As≤3ppm
确保安全性和配方稳定性

关键化学特性

  • 解离常数:pKa (NH₄⁺/NH₃) = 9.25,使其在弱酸性条件下稳定
  • 热稳定性:分解温度>235°C (释放氨气)
  • 配伍禁忌
    • 强氧化剂 → 可能产生爆炸性混合物
    • 强碱性物质 → 释放刺激性氨气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洗发水/沐浴露:主要粘度调节剂 (与SLES配伍)
  • 染发剂:pH缓冲剂 (维持氧化染发最佳pH 9.0-10.5)
  • 磨砂膏:盐结晶作为物理去角质颗粒
  • 泡沫面膜:与碳酸氢钠反应产气 (2NH₄⁺ + CO₃²⁻ → 2NH₃ + CO₂ + H₂O)

协同增效组合

  • SLES体系
    • 协同成分: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 (SLES)
    • 机制:通过静电屏蔽效应促进胶束生长,粘度提升3-5倍
  • 防腐增效
    • 协同成分:苯氧乙醇、山梨酸钾
    • 机制:降低水活度(Aw),增强防腐剂渗透性
  • 染发氧化体系
    • 协同成分:过氧化氢、氨水
    • 机制:缓冲pH波动,稳定染料中间体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浓度≤2.0%在淋洗类产品)(来源:CIR Final Report 2021)
  • 急性毒性:LD50 (大鼠口服) = 3000 mg/kg - 低毒
  • 皮肤刺激性
    • 正常皮肤:无刺激 (测试浓度≤5%)
    • 破损皮肤:可能引起刺痛(依据:OECD TG 439体外皮肤模型)

使用限制

地区 产品类型 限值
欧盟 驻留类产品 ≤0.2% (以氨计)
中国 所有化妆品 ≤6% (以总量计)
美国 无限制 GMP规范

适用人群警示

  • 敏感肌:高浓度可能引起刺痛(避免>3%浓度)
  • 哮喘患者:高温配方可能释放氨气诱发症状
  • 眼周产品:pH波动可能导致黏膜刺激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功能助剂:成本仅为有机增稠剂的1/10-1/20
  • "无盐"宣称的规避对象:高端产品常被氯化钠替代
  • 应用占比:约68%用于洗发水,22%用于沐浴露(来源:Cosmetics & Toiletries市场报告 2023)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硫酸铵=硫酸" → 实际pH接近中性
  • 误区2:"天然海盐成分" → 工业合成品,无天然功效
  • 营销宣称"头皮微循环促进" (注:无任何临床研究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SLES体系最具成本效益的增稠方案
  • 安全性:在淋洗产品中具有良好安全记录
  • 局限性:驻留类产品应用受限,功效性弱

未来趋势

  • 替代技术:生物基增稠剂(如纤维素衍生物)的开发
  • 精准应用:微胶囊化缓释技术减少氨气释放
  • 可持续性:副产物硫酸铵的回收利用提升注:当前回收率<35%,存在提升空间

研究空白

亟需深入研究:

  • 长期低浓度氨暴露对头皮屏障的影响
  • 与N-亚硝胺形成风险的关联性评估
  • 在仿生脂质体中的传输机制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