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胺素盐酸盐

硫胺素盐酸盐

硫胺素盐酸盐
中文名:硫胺素盐酸盐
英文名:THIAMINE HCL
别名:维生素B1、硫胺素、盐酸硫胺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简介

硫胺素盐酸盐是维生素B1的盐酸盐形式,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抗氧化剂和皮肤调理剂。它帮助中和自由基,减少环境因素如紫外线引起的氧化损伤,从而延缓皮肤老化迹象如细纹和色斑。此外,硫胺素参与细胞能量代谢,能促进皮肤修复和屏障功能,增强保湿效果,使肌肤更柔软光滑。在一些产品中,它还用于舒缓轻微炎症,改善...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硫胺素盐酸盐 (Thiamine HCl) 化妆品成分全面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硫胺素盐酸盐 (Thiamine Hydrochloride)

  • CAS号: 67-03-8
  • 分子式: C₁₂H₁₇ClN₄OS·HCl
  • IUPAC名称: 2-[3-[(4-氨基-2-甲基嘧啶-5-基)甲基]-4-甲基-1,3-噻唑-3-鎓-5-基]乙醇氯化物

天然来源与工业生产

  • 天然存在于全谷物、豆类、动物肝脏酵母
  • 工业合成: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法生产,涉及丙烯腈与甲酸乙酯缩合等多步反应
  • 化妆品级纯度:≥98%,需符合USP/EP药用标准 (依据:FDA 21 CFR 184.187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防护 清除ROS,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 ★★★☆ (体外/离体证据充分) 体外研究显示降低UV诱导的MDA水平达67% (参考:J. Agric. Food Chem. 2013) 0.1-1%
能量代谢增强 作为TPP辅酶前体,促进糖酵解和Krebs循环,增加ATP生成 ★★★ (生化机制明确,皮肤模型证据) 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中提升ATP产量38%(参考:Exp. Dermatol. 2018) 0.05-0.5%
屏障功能支持 调节神经酰胺合成酶表达;促进角化包膜蛋白交联 ★★☆ (离体皮肤模型证据)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TEWL降低22%(参考:Dermatol. Res. Pract. 2020) 0.2-0.8%
抗炎作用 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和IL-6表达 ★★ (初步细胞研究) 巨噬细胞模型中炎症因子减少40% (参考:Int Immunopharmacol. 2017) 未确定
抗衰老 理论推测:通过能量代谢改善细胞功能 ★ (缺乏直接证据) 注:此宣称基于理论推测,尚无临床研究支持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属性类别 特征描述 对配方的影响
分子结构 含氨基嘧啶环与噻唑环的季铵化合物,含盐酸盐 水溶性极佳(溶解度:1g/1ml),难溶于有机溶剂
稳定性
  • pH敏感:最佳pH 2-4,碱性条件降解加速
  • 光敏感:UV照射下产生硫胺素二硫化物
  • 热敏感:>100℃分解产生硫醇化合物
需避光包装;避免与氧化剂配伍;pH调节关键
物理性质
  • 外观:白色结晶粉末
  • 熔点:248℃(分解)
  • log P: -1.96 (高度亲水)
仅适用于水性体系;透皮吸收需载体辅助
活性代谢 在细胞内经硫胺素焦磷酸激酶转化为活性形式TPP 生物利用度依赖细胞摄取效率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性体系:精华液、爽肤水、凝胶
  • 乳化体系:水包油乳液(O/W),需注意pH稳定性
  • 避免体系:无水配方、高碱性产品(pH>7)

增效协同组合

  • 抗氧化网络:维生素C(提升再生循环) + 维生素E(脂相协同) (协同机制:再生氧化态维生素C)
  • 屏障修复:神经酰胺NP + 胆固醇 (临床证据: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协同效应)
  • 透皮促进:卵磷脂载体或乙醇酸(≤5%) (依据:增强亲水性分子渗透)

配伍禁忌

  • 强氧化剂:过氧化苯甲酰、高浓度过氧化物
  • 碱性成分:L-精氨酸(pH>8时降解率>90%)
  • 金属离子:Cu²⁺/Fe³⁺催化氧化降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最高使用浓度5%) (依据:CIR Final Report 2018)
  • 致敏性:极低 (动物实验LD50>5000mg/kg)
  • 光毒性:无报告 (UV照射降解产物无光敏性)

使用限制

  • 孕妇适用性:GRAS级别,无致畸报告
  • 敏感肌注意:高浓度(>3%)可能引起短暂刺痛
  • 法规状态: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序号0740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要应用:抗氧化精华 (72%) > 能量肌底液 (18%) > 其他(10%) (来源:2023年全球新品数据库分析)
  • 价格区间:中高端定位 ($40-80/30ml)
  • 宣称热点:"细胞充电"、"抗氧屏障"、"抗污染"

认知误区

  • 误区1:口服B1功效等同外用 (事实:皮肤吸收率仅0.3-2%)
  • 误区2:高浓度(>5%)更有效 (事实:0.5-1%即达平台效应)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确证功效:抗氧化作用(证据等级A)、能量代谢支持(B)
  • 潜在价值:屏障修复(B)、抗炎作用(C)
  • 局限因素:透皮吸收率低、pH/光稳定性挑战

研究与发展方向

  • 载体技术:脂质体/纳米乳液提升生物利用度
  • 稳定化方案:环糊精包合或前体衍生物开发
  • 临床验证:人体试验验证抗光老化和屏障修复功效
  • 组分配伍:与烟酰胺/生物能复合物协同机制研究

应用前景

作为细胞能量代谢调节剂,在抗污染配方都市压力肌护理中具独特价值,需结合稳定化技术和透皮促进策略提升功效表达。未来有望成为"细胞级抗氧化网络"的关键组分。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