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黄 23
酸性黄 23

中文名:酸性黄 23
英文名:ACID YELLOW 23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酸性黄 23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酸性黄 23 (CI 19140),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Acid Yellow 23
来源与生产
- 化学类别:单偶氮类合成染料
- 生产方法:通过重氮化反应合成(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与1-(4-磺基苯基)-5-吡唑啉酮偶合)
- 典型形态:水溶性钠盐,橙黄色至金黄色粉末
- 天然/合成:完全合成,自然界不存在天然对应物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着色剂,酸性黄23在皮肤上无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其主要功能为光学修饰: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
产品着色 | 选择性吸收可见光谱中蓝光区域(λmax≈430nm),反射黄光 | 高度确证 | 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及光谱分析证实着色特性 |
"改善肤色" | 产品本身呈现黄色调,可能短暂改变产品外观 | 仅为厂商宣称 | 注:无证据表明对角质层以下皮肤产生实质影响 |
详细科学证据说明:
光谱特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最大吸收峰在428-432nm(水溶液),摩尔消光系数ε≈2.1×10⁴ L·mol⁻¹·cm⁻¹ (来源:Color Chemistry, 2003)
皮肤渗透性:离体皮肤实验表明分子量(534.36 g/mol)及高水溶性限制其透皮吸收,主要滞留于角质层表面 (依据:体外透皮研究)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属性类别 | 具体参数 |
---|---|
化学名称 | Trisodium (4E)-5-oxo-1-(4-sulfonatophenyl)-4-[(4-sulfonatophenyl)hydrazono]-3-pyrazolecarboxylate |
分子式 | C16H9N4Na3O9S2 |
分子量 | 534.36 g/mol |
化学结构特征 |
|
关键理化性质 |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与浓度
- 适用产品:洗发水/沐浴露(0.0001-0.001%),洁面产品(0.0005-0.005%),水性彩妆(0.01-0.1%)
- 禁用类型:眼部化妆品(部分国家法规限制)
配方相容性要点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导致沉淀 (需控制电荷平衡)
- 氧化剂:次氯酸钠/过氧化物可断裂偶氮键导致褪色
- 金属离子:Fe³⁺/Cu²⁺可能催化降解反应
协同增效组合
- CI 42090(亮蓝):混合产生绿色调
- 螯合剂(EDTA二钠):增强金属离子存在下的稳定性
- UV吸收剂(苯并三唑类):延缓光降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允许用于非眼部化妆品(浓度≤0.5%),禁止用于唇部产品及眼部区域 (参考:CIR 2016安全评估)
- 欧盟SCCS:批准使用,但要求化妆品中芳香胺杂质≤50ppm (SCCS/1602/18)
潜在风险因素
- 皮肤致敏性:极低概率(动物实验阴性,临床报告罕见)
- 光毒性:体外3T3 NRU试验显示无光毒性
- 杂质风险:未完全反应中间体(如芳香胺)可能具有致癌性 (需严格质量控制)
适用人群警示
- 禁忌:对偶氮染料过敏者(罕见)
- 慎用:皮肤屏障受损状态(可能增加渗透)
- 儿童产品:部分国家限制在儿童用品中使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现状
- 经济型产品主力:因成本低廉(约$15-20/kg),广泛用于大众洗护产品
- 调色功能:中和产品基料泛白感,创造"清新感"视觉联想
- 使用量下降趋势:2010-2022年欧盟使用量减少32%(天然色素替代趋势)
消费者认知误区
- "黄色产品=添加天然成分(如柠檬)" 注:实际为人工调色
- "颜色越鲜艳效果越强" 注:与功效无相关性
- 清洁焦虑:部分消费者误认黄色残留为"未洗净"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与局限
- 优势:水溶性佳、着色力强(0.001%即可显色)、成本效益高
- 局限:pH/光稳定性限制配方应用,偶氮结构面临监管压力
未来发展趋势
- 监管趋严:芳香胺杂质检测标准将提升(HPLC-MS/MS方法普及)
- 替代技术:微胶囊化色素(解决染色问题)/天然色素复配体系兴起
- 可持续发展:生物法合成偶氮染料研究(酶催化替代传统工艺) 注:处于实验室阶段
专业建议
在合规浓度及用途范围内使用,配合严格原料质控(重点监控磺胺类及苯胺类杂质)。建议配方中:
- 避免与强氧化剂/还原剂直接配伍
- pH稳定系统中优先选用
- 透明包装产品需添加足量UV吸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