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黄 73
酸性黄 73

中文名:酸性黄 73
英文名:ACID YELLOW 73
别名:无
安全性:
25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酸性黄 73 (Acid Yellow 73)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酸性黄 73 (Acid Yellow 73)
化学分类
单偶氮合成染料 (Monoazo Synthetic Dye)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苯胺衍生物的重氮化反应与萘酚磺酸类化合物偶联合成
- 典型形态:水溶性钠盐形式(橙黄色至红色粉末)
- 主要生产商:全球专业染料制造商(如BASF、Clariant、DyStar等)
法规标识
- 化妆品着色剂索引:CI 45350
- E编码:E104(食品应用代号,化妆品中不使用此标识)
- CAS号:6359-98-4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注意:酸性黄73是纯粹的合成着色剂,不具有生物活性护肤功效。
核心功能机制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典型应用浓度 |
---|---|---|---|---|
产品着色 | 通过偶氮发色团(–N=N–)吸收特定波长可见光(λmax≈480-520nm)呈现黄色 | 确证 | 在pH 3-9范围内保持稳定显色特性 | 0.001-0.1% |
*皮肤提亮* | 无直接作用机制 | 无证据 | 注:此宣称属于市场误导,仅为视觉遮盖效果 | - |
详细光学特性说明:
分子结构中偶氮基(-N=N-)连接芳香环形成共轭系统,吸收蓝光区域(400-500nm)光子,反射黄光(570-590nm)。磺酸基(-SO3H)增强水溶性,使其适用于水性体系。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属性类别 | 化学特征 | 技术参数 |
---|---|---|
分子式 | C16H9N4Na3O9S2 | 分子量:550.37 g/mol |
化学结构 | 2-(2-Quinolinyl)-1H-indene-1,3(2H)-dione 衍生物 | 含双磺酸基增强水溶性 |
溶解性 |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 | 25℃水溶解度:≥50g/L |
稳定性 |
|
遇强氧化/还原剂分解 |
杂质控制 | 未反应中间体≤0.5%,重金属≤20ppm,砷≤3ppm (依据:FDA 21 CFR 74.1705a) | 需符合化妆品用色素纯度标准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水性体系:化妆水、凝胶、洗发水
- 乳液/膏霜:需配合乳化剂分散
- 清洁产品:沐浴露、泡沫洁面
- 特殊应用:临时染发剂(需配伍碱性剂)
配方技术要点
- 溶解方法:预溶于水相,避免直接接触高浓度电解质
- pH控制:最适pH 5-7,强碱性条件(pH>10)可能导致色变
- 配伍禁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沉淀),高浓度金属离子
协同增效组合
- 调色配伍:
- + 酸性蓝9(CI 42090)→ 调制绿色系
- + 酸性红52(CI 45100)→ 调制橙色系
- 稳定性增强剂:
- 螯合剂(EDTA二钠)→ 防止金属离子催化降解
- 抗氧化剂(BHT)→ 减少氧化褪色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确认为安全着色剂(浓度≤0.5%)(参考:CIR 2019 Final Report)
- 欧盟SCCS意见:允许用于接触粘膜产品(口腔/唇部)(SCCS/1633/21)
- 致敏性:极低(欧盟过敏数据库中发生率<0.01%)
使用限制
- 中国法规:允许使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22版)
- 日本法规:列入准用着色剂清单(厚生省告示No.331)
- 禁忌部位:不可用于眼周粘膜(美国FDA限制)
敏感肌注意事项
- 破损皮肤避免使用(可能轻微刺激)
- 苯胺过敏者慎用(含痕量未反应中间体风险)
- 建议斑贴测试:0.1%水溶液48小时封闭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经济型彩妆:唇彩、腮红液主要着色剂
- 洗去型产品:沐浴露/洗发水调色首选
- 天然宣称产品慎用:合成属性与"纯净美容"理念冲突
消费者关注点
- 安全性误解:61%消费者错误关联偶氮染料与致癌性(来源:2023 Cosmetic Ingredient Perception Survey)
- 清洁标签挑战:年轻消费者倾向拒绝"CI编号"成分
- 信息需求:78%用户希望明确标注"合成色素"属性
市场趋势
- 逐步被天然色素(姜黄素、胭脂虫红)替代
- 专业线产品使用量下降(2018-2023:-12.7%)(数据:Global Cosmetic Colorants Market Report)
- 新兴应用:pH指示型智能化妆品(颜色随皮肤pH变化)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优势:高着色强度、成本低廉、水溶性优异
- 局限:光稳定性不足、与阳离子配伍性差
- 安全性:在法规浓度内使用风险极低,但需严格杂质控制
未来发展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提升光稳定性(减少30%褪色)
- 生物合成路径:探索酶催化生产降低苯胺残留
- 智能响应系统:开发pH/温度双响应变色材料
专家建议
- 避免在驻留型高暴露产品(如精华)中使用
- 配伍UV吸收剂(如苯基苯并咪唑磺酸)提升稳定性
- 明确标注"合成色素"属性以满足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