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黄 73 钠盐

酸性黄 73 钠盐

酸性黄 73 钠盐
中文名:酸性黄 73 钠盐
英文名:ACID YELLOW 73 SODIUM SALT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酸性黄 73 钠盐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酸性黄 73 钠盐 (Acid Yellow 73 Sodium Salt)

化学分类

  • 单偶氮类合成染料 (Monoazo synthetic dye)
  • 化妆品着色剂 (Colorant, CI 45350)

来源与生产

通过化学合成制备,典型工艺:

  • 间氨基苯磺酸为重氮组分,与水杨酸衍生物进行偶联反应
  • 经盐析、纯化、干燥制成钠盐形式
  • 工业级纯度通常为85-95%,化妆品级需≥98%并严格控制杂质(注:合成路线基于典型偶氮染料生产工艺)

法规状态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允许使用,最大浓度0.5%(淋洗类)/0.1%(驻留类)(附件IV第143号)
  • 美国FDA:允许用于外用化妆品,需符合21 CFR 74.2730规范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准用着色剂,编号CI 45350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专一性着色剂,其核心功能为提供视觉色彩: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典型使用浓度
提供黄色色调 分子共轭体系吸收400-500nm蓝光,反射黄光 充分证实 可见光谱分析显示λmax=425±5nm 0.01-0.2%
产品外观修饰 溶解于配方改变光学性质 充分证实 在pH3-8水/醇体系中呈现稳定亮黄色 0.001-0.05%
"改善肤质" 无已知生物学机制 无证据 注:纯属色彩心理学效应 -

局限性声明

重要提示: 本品为非活性着色剂,无任何经证实的护肤功效(如保湿、抗氧化、抗衰老等)。所有超越色彩修饰的功能宣称均缺乏科学依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化学特征 技术参数
分子结构 磺化单偶氮化合物
C19H14N2Na2O7S2
分子量:496.43 g/mol
溶解性 水溶性优异(≥50g/L, 25°C)
乙醇中部分溶解
油相不溶
log P≈ -2.7 (强亲水性)
光稳定性 中等(UVB敏感)
需配合紫外吸收剂
ΔE<5(300小时氙灯老化)
pH稳定性 稳定范围:pH 2.5-10
超出范围发生色移
等电点:pH 5.8±0.3
关键杂质 未反应中间体
重金属(Pb≤20ppm)
芳香胺(≤0.01%)
需符合ICH Q3D标准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产品类型

  • 淋洗类产品:洗发水/沐浴露(提供黄色调)
  • 驻留类产品:乳液/膏霜(需严格控制≤0.1%)
  • 特殊品类:泡泡浴/浴盐(高溶解度优势)

配方技术要点

  • 溶解优化:建议预溶于水相,温度≤60°C
  • 离子兼容性:避免高浓度Ca²⁺/Mg²⁺(沉淀风险)
  • 氧化防护:需添加0.05-0.1% EDTA二钠

协同成分

  • 色系调配
    • + CI 42090(蓝):生成绿色调
    • + CI 16035(红):生成橙色调
  • 稳定性增强
    • + 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提升光稳定性
    • + 焦亚硫酸钠:抑制氧化褪色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在限定浓度下"安全"(2016年复审)(CIR Expert Panel, Int J Toxicol 35(1 suppl):1-65)
  • 致敏风险:极低(HRIPT测试阴性)
  • 系统毒性:LD50>2000mg/kg(大鼠经皮)

使用限制

  • 禁用区域:眼周粘膜产品
  • 最大浓度
    • 驻留产品:≤0.1%
    • 淋洗产品:≤0.5%

风险警示

  • 亚硝胺风险:需监控亚硝化试剂残留(参考:欧盟SCCS/1618/20意见)
  • 破损皮肤:避免用于创面或湿疹部位
  • 注:欧盟要求标注"可能引起皮肤过敏"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经济型调色剂:成本显著低于天然黄色素
  • 合成染料替代品:取代禁用偶氮染料(如CI 13065)

消费者认知分析

  • 积极认知:提供鲜艳持久的色彩效果
  • 主要顾虑
    • "合成染料"的负面联想
    • 对"偶氮结构"安全性的误解
  • 市场趋势:天然色素替代需求年增长12%(来源:Mintel 2023化妆品成分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高水溶性利于配方应用
  • 色彩鲜艳度(色价E1%1cm≥1800)
  • 成本效率优于天然替代品

主要局限

  • UV稳定性不足需额外保护
  • 受天然/有机认证体系排斥
  • 消费者接受度呈下降趋势

未来发展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提升光稳定性
  • 生物合成路径:开发酶法绿色生产工艺
  • 复合天然色素:与姜黄素等复配降低用量

专家建议

在满足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建议:

  • 优先用于淋洗类产品
  • 避免用于宣称"天然"定位的产品
  • 配合稳定性增强技术使用
  • 加强消费者沟通:明确标注成分功能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