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红 92

酸性红 92

酸性红 92
中文名:酸性红 92
英文名:ACID RED 92
别名:
安全性: 5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酸性红 92 (Acid Red 92)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酸性红 92 是合成有机着色剂,属于偶氮染料家族,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个人护理品及食品领域。

关键标识信息

  • INCI名称: Acid Red 92
  • 化学名称: Disodium 2-(2,4-xylylazo)-1-naphthol-3,6-disulphonate
  • CAS号: 18472-87-2
  • CI号: CI 45410
  • E编码: E180 (食品应用)

来源与生产

通过化学合成生产:2,4-二甲基苯胺重氮化后与6-羟基-2-萘磺酸偶联,最终形成二钠盐 (来源:化妆品原料标准手册)

常见商品名: Food Red 11, Azorubine, Carmoisine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合成着色剂,酸性红92主要功能是提供稳定色彩,无生物活性护肤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典型浓度范围
提供稳定红色调 通过分子内共轭双键系统选择性吸收可见光(λmax≈516nm) 充分证实 (物理化学原理) 在pH 4-8范围内保持稳定色彩 0.001-0.1%
抗氧化保护* 理论推测酚羟基可能具有自由基清除能力 无直接证据 体外实验中未观察到显著抗氧化活性 N/A

*注:此宣称缺乏科学证据支持,仅基于分子结构推测

功能局限性

  • 无皮肤生理活性:分子过大(分子量≈502g/mol)无法穿透角质层
  • 无保湿/修护功能:化学惰性,不与皮肤组分相互作用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化学特征 技术参数
分子结构 偶氮苯衍生物(萘酚磺酸盐) 分子式: C20H16N2Na2O7S2
物化性质 水溶性红色粉末 溶解度:≥50g/L(20°C水),不溶于油脂
光稳定性 中等(优于天然色素) 在UVB照射下半衰期≈120小时
pH敏感性 pH 3-10稳定,强酸/碱变色 等电点:pH 4.2

杂质控制要求

  • 未磺化芳胺:≤0.01% (严格监控)
  • 重金属:铅≤10ppm,砷≤3ppm
  • 残留溶剂:甲醇≤50ppm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领域

  • 彩妆产品:唇膏/唇彩(提供樱桃红)、腮红、指甲油
  • 清洁产品:彩色沐浴露/香皂/洗发水
  • 特殊品类:临时染发剂、彩妆卸除液(提供视觉指示)

配方技术要点

  • 溶解特性:需预溶于水相,添加顺序影响分散均匀度
  • pH控制:最佳应用pH 5-8,强酸环境转橙色
  • 温度敏感性:加热不超过80°C以防分解

协同成分系统

协同成分 作用机制 应用实例
黄色4/蓝色1 色彩调校(获得特定色调) 橙红色唇釉配方
二氧化钛 提升遮盖力与色彩饱和度 高遮盖腮红膏
螯合剂(EDTA) 防止金属离子引起的变色 含硬水地区用沐浴产品
抗氧剂(BHT) 防止偶氮基氧化降解 长保质期液体彩妆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监管状态

  • 欧盟:批准用于不与粘膜接触的冲洗类产品,禁用驻留类 (EC No 1223/2009 Annex IV)
  • 美国:FDA批准食品使用,CIR评估认为化妆品中≤0.1%安全 (CIR, 2019)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允许使用,限量为0.2%(以酸计)

安全风险评估

  • 皮肤刺激性:兔皮试验显示0.5%溶液无刺激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但个案过敏报告存在
  • 光毒性: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 遗传毒性:Ames试验阴性,但需控制芳胺杂质

适用性限制

  • 禁忌配方:含强还原剂产品(如高浓度VC)
  • 敏感肌注意:有湿疹或染料过敏史者慎用
  • 孕妇/儿童:无特殊禁忌但建议减少接触粘膜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替代品:相比天然色素(如胭脂虫红)成本降低60-80%
  • 色彩稳定性优势:比植物色素更耐光热
  • 主流应用:大众彩妆及洗护产品(占合成红色素市场份额≈35%)

消费者认知趋势

  • 清洁标签挑战:73%消费者倾向"无人工色素"产品 (2023全球美妆趋势报告)
  • 安全性质疑:社交媒体对"偶氮染料"的负面讨论年增40%
  • 监管差异困惑:欧盟限用而美国允许导致消费者信任度下降

行业应对策略

  • 开发高纯度规格(医药级)
  • 与天然色素复配降低人工色素占比
  • 增强供应链透明度(公布杂质检测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提供稳定、经济的红色解决方案
  • 不可替代性:在特定pH范围表现优于天然替代品
  • 安全边界:严格质量控制下满足法规要求

未来发展挑战

  • 监管压力:欧盟可能进一步限制合成色素
  • 技术替代:微生物合成色素(如红曲红)的性能提升
  • 消费者教育:消除"偶氮染料=有害"的认知误区

研究前沿

  • 纳米包裹技术改善在油相中的分散性
  • 与多酚复合提高光稳定性(实验室阶段)
  • 开发可生物降解的改性衍生物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