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橙 6
酸性橙 6

中文名:酸性橙 6
英文名:ACID ORANGE 6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酸性橙 6 (Acid Orange 6)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酸性橙 6 (Acid Orange 6)
化学分类
偶氮类合成染料 (Azo dye)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苯胺衍生物的重氮化反应与萘酚类化合物偶联合成
- 常见形式:水溶性钠盐(橙红色至红棕色粉末)
- 主要生产商:全球专业染料制造商(如BASF、Clariant、Huntsman等)
- 天然存在:自然界不存在,完全合成化合物 (依据:染料化学合成文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酸性橙6作为着色剂,其核心功能为颜色赋予而非生物活性作用: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头发着色 | 染料分子通过离子键/氢键与角蛋白结合,改变光反射特性 | 充分证实 | 在pH 3-5条件下对头发具有最佳亲和力和色牢度 (依据:J. Soc. Cosmet. Chem.) | 0.01%-0.5% |
"滋养发质" | 无生物活性机制 | 缺乏证据 | 注:纯属市场宣称,无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 N/A |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作为阴离子染料,在酸性环境中(pH<5)其磺酸基团(-SO3H)电离带负电,与头发角蛋白中带正电的氨基(-NH3+)结合。最大吸收波长λmax≈486nm,呈现橙红色调。耐光性中等(ISO 105-B02标准评级3-4级),易被氧化剂漂白 (参考:Colour Index International)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参数详情 |
---|---|
化学名称 | 4-[(2,4-二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钠 |
分子式 | C12H9N2NaO5S |
分子量 | 316.27 g/mol |
CAS号 | 547-57-9 |
化学结构特征 | 单偶氮结构,含磺酸基(-SO3Na)和两个羟基(-OH) |
溶解性 | 水溶性 >100g/L (20°C),乙醇中部分溶解,油脂中不溶 |
稳定性 | pH 2-7稳定,强碱下色光变化,遇金属离子可能沉淀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氧化型染发剂:作为调色组分用于棕色/红色系染发产品
- 半永久染发剂:与碱性剂(如MEA)配伍增强头发渗透
- 彩色护发素/洗发水:低浓度用于色调维护
关键配方技术要点
- 需控制pH在2.5-5.5优化着色效率
- 金属螯合剂(如EDTA)防止金属离子引起的变色
- 避免与强还原剂(如亚硫酸盐)直接接触
协同成分组合
- 其他偶氮染料:与酸性红33/酸性黄1复配扩展色域
- 阳离子聚合物:Polyquaternium-10增加在受损发质的沉积
- 溶剂增效剂:苯甲醇增强染料渗透性(限用浓度≤1%)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机构结论
- SCCS:允许用于不与粘膜接触的染发产品,最大浓度0.5% (SCCS/1642/22)
- CIR:评估为染发剂中安全使用浓度≤0.2% (CIR 2019)
潜在风险因素
- 皮肤致敏性:欧盟列为强致敏剂(ECHA分类),斑贴试验阳性率1.2-3.5% (Contact Dermatitis 2020)
- 遗传毒性争议:体外Ames试验部分菌株呈阳性,体内研究未证实 (Mutation Research 2018)
- 使用禁忌:不可用于睫毛/眉毛染色,破损头皮禁用
适用人群警示
- 孕妇/哺乳期:无足够安全性数据,建议避免
- 过敏体质:需提前48小时进行皮肤测试
- 儿童:16岁以下不建议使用染发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经济型至中端染发产品的核心着色剂
- 红色系染发膏的必备组分(市占率约65%)
- 专业沙龙线与开架产品均有应用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植物来源"(实际为全合成染料)
- 误区2:"染护一体"(无护发功效证据)
- 误区3:"永久不脱色"(实际耐洗度仅4-6周)
市场趋势
因致敏性争议,欧盟市场使用量下降15%(2018-2023),逐步被高分子染料取代。亚太地区仍为主要消费市场 (来源:Cosmetics Europe Market Report 2023)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高性价比的橙红色调染发剂,色彩饱和度优异
- 水溶性配方应用简便,适合多种染发体系
- 60年应用历史,毒理学数据库较完善
主要局限
- 致敏率高于新型染料(如HC Blue 18)
- 偶氮结构在强氧化环境下可能降解
- 环保争议:废水处理难度大(COD值>10,000 mg/g)
研究与发展方向
- 分子修饰:开发低致敏性衍生物(如增大分子量减少皮肤渗透)
- 包埋技术:环糊精包合降低直接接触性刺激
- 替代方案:天然色素复合体系(指甲花+靛蓝)的仿色研究
注:未来5-10年可能逐步退出欧盟高端市场,但在新兴市场仍将保持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