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紫 9

酸性紫 9

酸性紫 9
中文名:酸性紫 9
英文名:ACID VIOLET 9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酸性紫 9 (Acid Violet 9)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Acid Violet 9

别名: CI 45190, D&C Violet No. 2, 四溴荧光素

CAS号: 1694-09-3

来源与背景

  • 化学类别: 卤代荧光素类合成染料 (蒽醌衍生物)
  • 来源: 完全化学合成,通过荧光素的溴化反应制得
  • 首次应用: 20世纪中期作为纺织品染料,后经纯化批准用于化妆品
  • 法规状态:
    • 美国FDA批准用于外用化妆品 (D&C Violet No. 2) (21 CFR 74.2252)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附录IV允许使用 (最高浓度限制:0.1%)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允许使用的着色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功能: 专为着色设计的合成染料,无生物活性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视觉着色 选择性吸收特定波长可见光(500-560nm),反射紫红色光谱 ★★★★★ (充分证实) 分子共轭结构决定显色特性,不穿透角质层 0.001-0.1%
抗氧化 理论推测卤素基团可能淬灭自由基 ★☆☆☆☆ (极弱) 体外实验中显示微弱抗氧化性,无皮肤相关证据 N/A
抗炎/舒缓 缺乏明确机制 ☆☆☆☆☆ (无证据) 纯属市场宣称,无任何研究支持 N/A

关键科学共识

  • 无透皮吸收: 分子量较大(≥800Da)且强亲水性,基本不穿透完整角质层 (依据:离体皮肤渗透研究)
  • 非活性成分: 所有"功效"宣称均缺乏人体试验支持,主要功能仅为视觉调色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学特性 参数
分子式 C20H6Br4Na2O5
分子量 829.72 g/mol
化学结构 四溴荧光素二钠盐(蒽醌类衍生物)
外观 红紫色至紫黑色粉末
溶解性 易溶于水(呈紫红色),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
pH稳定性 稳定范围:pH 3-9(超出此范围可能变色)
光稳定性 中等(长期UV暴露可致褪色)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彩妆产品: 口红/唇彩(占比>60%)、眼影、腮红
  • 清洁类: 彩色洗发水/沐浴露(提供视觉愉悦感)
  • 特殊品类: 临时染发剂、彩色面膜

配方技术要点

  • 溶解控制: 需预溶解于水相,避免直接接触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导致沉淀
  • pH调控: 维持体系pH 5-8保障显色稳定性
  • 螯合剂协同: 添加EDTA二钠(0.05-0.1%)防止金属离子引起的变色

协同增效组合

  • + 二氧化钛: 增强色彩遮盖力与饱和度
  • + 云母: 产生珠光效果,提升视觉层次感
  • + 红色染料(如CI 45410): 调配冷调紫红色系
  • + 紫外线吸收剂: 提升产品光稳定性(如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0.1%)(CIR 2016最终报告)
  • 皮肤刺激性: 极低(完整皮肤)(基于兔皮肤刺激试验)
  • 致敏性: 罕见致敏报告(致敏率<0.1%)
  • 光毒性: 无证据显示光毒性

使用限制与警示

  • 禁用部位: 不可用于眼周粘膜及受损皮肤
  • 特殊人群: 孕妇/哺乳期安全性数据不足(建议谨慎)
  • 高浓度风险: >0.1%可能导致皮肤暂时染色
  • 交叉反应: 碘过敏者可能发生交叉过敏(案例报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彩妆主力: 高性价比的紫色系着色方案
  • "纯净美妆"争议: 因合成属性被部分"天然"品牌排斥
  • 区域偏好: 亚洲市场偏好冷调紫红色系,使用率高于欧美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成分识别度: 低(多数消费者不认识INCI名称)
  • 安全误解: 因"溴"成分引发不必要的健康担忧
  • 宣称误导: 部分产品包装夸大其"植物来源"属性(注:实为全合成)
  • 颜色关联: 紫色常与"舒缓/奢华"概念捆绑营销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结论

  • 功能定位: 专效合成着色剂,提供稳定紫红色调
  • 安全边界: 在法规浓度内(≤0.1%)使用安全性明确
  • 功效实质: 除视觉调色外,无证据支持其他生物活性功效

未来趋势

  • 稳定性升级: 开发微胶囊化技术解决褪色问题
  • 天然替代挑战: 植物来源紫色素(如紫薯提取物)存在显色稳定性缺陷
  • 监管趋严: 溴化物残留检测标准可能提高
  • 创新应用: 在智能变色化妆品中的光响应特性探索(注:处于实验室阶段)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