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蓝 9
酸性蓝 9

中文名:酸性蓝 9
英文名:ACID BLUE 9
别名:无
安全性:
27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酸性蓝 9 (Acid Blue 9)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酸性蓝 9 (Acid Blue 9)
通用别名
- FD&C Blue No. 1
- 食用蓝色1号 (日本)
- CI 42090
- 亮蓝FCF
来源与生产
完全合成的蒽醌类染料,通过以下化学过程制备:
- 以对乙基苯胺为起始原料,经磺化、重氮化反应
- 与N-乙基-N-(3-磺基苄基)苯胺偶合
- 经氧化闭环形成三芳基甲烷结构
- 最终产物为二钠盐形式
(依据:FDA色素认证文件及有机合成化学文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 酸性蓝9是纯着色剂,无生物活性护肤功能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提供蓝色/青绿色调 | 吸收500-630nm波长可见光,反射蓝光 | 确证 | 通过光学物理学原理实现着色 | 0.001-0.1% |
"抗氧化" | 无相关机制 | 无证据 | 分子结构缺乏活性官能团 | N/A |
"抗炎" | 无相关机制 | 无证据 | 不作用于炎症通路 | N/A |
详细说明:
酸性蓝9在化妆品中仅作为着色剂使用。其分子结构(三芳基甲烷)缺乏与皮肤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活性基团。所有非着色相关的功效宣称均属营销行为,无科学依据支持。(依据:CIR安全性评估报告及光化学特性研究)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属性 | 参数 |
---|---|
化学类别 | 三芳基甲烷类合成染料 |
分子式 | C37H34N2Na2O9S3 |
分子量 | 792.85 g/mol |
CAS号 | 3844-45-9 |
结构特征 | 中心碳原子连接三个芳香环,含两个磺酸基(-SO3H) |
溶解性 | 水溶性极佳(≥20g/100mL),几乎不溶于油脂 |
稳定性 | pH 3-8稳定,遇强氧化/还原剂褪色,光照敏感 |
杂质控制 | 需严格控制: • 未反应中间体 ≤0.5% • 铅 ≤10ppm • 砷 ≤3ppm |
(来源:FDA 21 CFR 74.1101, 欧盟化妆品法规附件IV)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冲洗型产品:洗发水、沐浴露、洁面乳
- 驻留型产品:爽肤水、精华液、面膜
- 装饰化妆品:睫毛膏、眼线液、染发剂
配方技术要点
- 适用pH范围:3.0-8.0(超出范围可能变色)
- 推荐添加浓度:0.0001-0.01%(足够显色)
- 溶解顺序:需预溶于水相再加入油相
- 螯合剂配伍:需添加EDTA二钠(0.05-0.1%)防止金属离子催化降解
协同效应
- 调色协同:
- + 酸性黄3(CI 47005)→ 产生绿色调
- + 酸性红33(CI 17200)→ 产生紫色调
- 稳定性协同:
- + 抗坏血酸(≤0.3%)→ 减轻光氧化降解
- + BHT(0.01-0.05%)→ 抑制自由基链式反应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在限定浓度下使用是安全的,但存在特定风险:
- CIR评估:允许用于眼周产品,浓度≤0.5%(CIR, 2019)
- SCCS意见:驻留型产品≤0.1%,冲洗型≤0.4%(SCCS/1618/20)
潜在风险
- 皮肤染色:受损皮肤可能暂时染色(72h内消退)
- 致敏性:极低概率(<0.1%),多见于纹身颜料暴露者
- 特殊禁忌:
- 避免用于开放性伤口
- 医疗检查前48小时停用(干扰内窥镜观察)
适用肤质与注意事项
- 适用:所有完整皮肤类型
- 慎用:
- 严重痤疮/皮炎活动期
- 已知染料过敏史
- 术后恢复期皮肤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占合成蓝色素市场份额的75%以上
- 应用定位:
- 大众洗护产品(94%使用率)
- 专业染发剂(蓝色系主色剂)
- 儿童洗浴产品(受限浓度)
消费者认知现状
- 正面认知:
- 与"清爽感"、"洁净感"视觉关联
- 透明产品中蓝色调增强"科技感"
- 认知误区:
- 误认为"植物来源"(实际为全合成)
- 过度担忧致癌性(无人体证据)
(来源:2023全球化妆品成分认知调研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总结
- 功能:高效水溶性蓝色着色剂,无生物活性
- 安全性:法规允许浓度下使用风险极低
- 局限性:光稳定性不足,pH适用范围窄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改进:
- 微胶囊化技术提升光稳定性
- 开发耐酸型衍生物(pH<3环境)
- 监管趋势:
- 欧盟加强杂质限量监控(2025新规)
- 美国FDA更新痕量重金属检测标准
- 市场趋势:
- 天然色素替代需求增长(年+7.2%)
- 透明产品中"无染料"概念兴起
专业建议
在配方中:
• 严格控制在0.01%以下浓度
• 配伍光稳定剂(如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
• 避免与高浓度维C(>5%)或过氧化物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