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果树籽饼提取物
牛油果树(BUTYROSPERMUM PARKII)籽饼提取物
中文名:牛油果树籽饼提取物
英文名:BUTYROSPERMUM PARKII (SHEA) SEEDCAKE EXTRACT
别名:乳木果提取物、Shea提取物、乳木果籽提取物
安全性:
1
功效:黏度控制, 保湿, 油性滋润, 柔润剂
成分简介
牛油果树(BUTYROSPERMUM PARKII)籽饼提取物是从乳木果树种子加工后残渣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富含脂肪酸、维生素E和多酚等营养物质。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它主要作为保湿剂和皮肤调理剂,能深层滋润皮肤,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减少水分流失。其抗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于舒缓敏感或受损皮肤,减轻泛红和刺激,...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牛油果树(BUTYROSPERMUM PARKII)籽饼提取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BUTYROSPERMUM PARKII (SHEA) SEED CAKE EXTRACT
植物来源与提取工艺
来源于牛油果树(Butyrospermum parkii,现分类为Vitellaria paradoxa)种子压榨油脂后的残留饼粕。通过溶剂(水/乙醇)提取饼粕中的活性物质,经浓缩干燥获得标准化提取物 (来源: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0)。
与传统牛油果脂的区别
- 原料差异:籽饼提取物来自榨油后的固体残渣,而非油脂本身
- 成分特征:保留三萜类等非脂溶性活性物,但基本不含甘油三酯
- 功能定位:侧重生物活性调节而非物理屏障修复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炎修复 | 抑制NF-κB和COX-2通路,降低TNF-α、IL-6等促炎因子表达 | ★★★☆ (体外/离体皮肤强证据) | 1%提取物使UVB诱导的炎症因子减少62-75% (Dermat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8) | 0.5-2% |
| 抗氧化保护 | 清除ROS,激活Nrf2/ARE抗氧化通路,增强SOD/GPx酶活性 | ★★★ (体外/离体皮肤证据) | 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18μg/mL,显著强于维生素E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0) | 0.2-1% |
| 屏障功能强化 | 上调丝聚蛋白(FLG)、兜甲蛋白(LOR)基因表达,促进神经酰胺合成 | ★★☆ (体外/动物模型证据) | 离体皮肤中FLG表达提升2.3倍,经皮失水(TEWL)降低2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 1-3% |
| 抗光老化 | 抑制MMP-1/9胶原酶活性,促进I型胶原蛋白合成 | ★★☆ (体外证据) | UVA照射后成纤维细胞的MMP-1分泌减少54%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2016) | 0.5-2% |
| 美白淡斑* | 潜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干扰黑色素转运 | ★☆ (初步体外研究) | 体外显示25%酪氨酸酶抑制率(需临床验证) (厂商数据) | 未确立 |
*注:美白宣称缺乏临床人体试验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含量范围 | 生物活性功能 |
|---|---|---|---|
| 三萜类化合物 | 羽扇豆醇、α/β-香树脂醇、丁酰鲸鱼醇 | 8-15% | 抗炎、促进伤口愈合、抑制弹性蛋白酶 |
| 植物甾醇 | 菜油甾醇、豆甾醇、Δ7-燕麦甾醇 | 2-5% | 屏障修复、抗刺激 |
| 酚类物质 | 儿茶素、没食子酸、香豆酸 | 3-8% | 抗氧化、紫外线防护 |
| 多糖类 | 阿拉伯半乳聚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聚糖 | 10-20% | 成膜保湿、益生元效应 |
| 蛋白质/肽类 | 贮藏蛋白(2S白蛋白)、低分子肽 | 15-30% | 保湿、皮肤修复 |
注:具体成分比例受提取溶剂(水/乙醇比例)和产地气候影响显著 (来源:Phytochemical Analysis, 2012)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精华/喷雾:溶解性好,适合0.5-3%添加
- 乳液/膏霜:需注意电解质相容性
- 清洁产品:减少表面活性剂刺激(添加量1-2%)
- 防晒产品:增强光保护效果
增效协同组合
- 屏障修复协同:神经酰胺+胆固醇+脂肪酸(3:1:1比例)
- 抗炎增效:红没药醇+甘草查尔酮A
- 抗氧化网络:维生素C+维生素E+阿魏酸
- 微生态调节:α-葡聚糖寡糖+益生元
配方注意事项
- pH适应范围宽(3.5-8.0),但酸性环境更利于酚类物质稳定
- 避免与高浓度阳离子表活(如Cetrimonium chloride)直接配伍
- 高温灭菌(>80℃)可能导致部分三萜类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使用浓度5%) (CIR Report, 2016)
- 致敏性:极低(无相关接触性皮炎报告)
- 光毒性:未观察到(3D皮肤模型测试)
- 致粉刺性:0(兔耳测试)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人群:干性/敏感性皮肤、玫瑰痤疮、特应性皮炎(辅助护理)
- 谨慎使用:对坚果蛋白过敏者(尽管过敏原在加工中基本去除)
- 孕期适用:安全(无类雌激素活性报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核心诉求:"纯净美容"(Clean Beauty)、可持续原料、非洲传统植物智慧
- 价格区间:中高端($50-120/kg,纯度依赖)
- 应用增长点:敏感肌护理(+32%年增长)、微生态护肤(+27%)
认知误区澄清
- 误区1:"与牛油果脂功效相同" → 实则活性成分谱系不同
- 误区2:"天然提取无需防腐" → 实际含糖/蛋白质需防腐体系
- 过度宣称:"即时提拉紧致" → 缺乏机制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证据确凿的功效:抗炎(★★★)、抗氧化(★★★)
- 潜在价值领域:屏障修复(★★)、光保护(★★)
- 独特优势:低刺激性、优良的可持续性认证潜力
研究与发展方向
- 临床证据缺口:需更多人体试验验证抗老/美白功效
- 技术优化方向:标准化活性物定量(如HPLC指纹图谱)
- 新兴应用:头皮微生态调节、术后修复敷料
可持续发展考量
采用榨油副产物实现资源全利用,支持非洲女性合作社经济模式,碳足迹较合成成分低42% (UNEP报告, 2020)。未来需建立产地溯源和公平贸易认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