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果树果提取物
牛油果树(BUTYROSPERMUM PARKII)果提取物

中文名:牛油果树果提取物
英文名:BUTYROSPERMUM PARKII (SHEA) FRUIT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黏度控制, 保湿, 油性滋润, 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牛油果树(BUTYROSPERMUM PARKII)果提取物 -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植物学背景
牛油果树(Butyrospermum parkii,同义词:Vitellaria paradoxa)属山榄科,原生于西非萨赫勒地区。其果实提取物在传统医学中用于伤口愈合和皮肤保护已有数百年历史。
提取工艺
商业化提取主要通过以下工艺:
- 冷压法:果肉机械压榨获取粗脂质,保留热敏性物质
- 溶剂萃取:使用乙醇/水混合溶剂获取极性活性物
- 超临界CO₂萃取:高效获取高纯度脂溶性成分
INCI规范
国际命名标准:BUTYROSPERMUM PARKII (SHEA) FRUIT EXTRACT(区别于牛油果树果脂)
(依据: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of Cosmetic Ingredients, 2023)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屏障修复 | 促进角质细胞分化,增加板层小体分泌 | 强(人体试验) | 提升角质层神经酰胺合成酶表达达40% | 1-5% |
抗氧化保护 |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 | 中强(体外/离体) | 抑制UV诱导的MMP-1表达(IC50=0.8μg/mL) | 0.5-3% |
抗炎舒缓 | 抑制COX-2和TNF-α信号通路 | 中(体外/动物) | 降低LPS诱导的IL-6分泌达62% | 2-5% |
胶原蛋白刺激 | 潜在激活TGF-β信号 | 弱(初步体外) | 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增加18%(10μg/mL) | 未确立 |
(数据来源:J. Ethnopharmacol 2020; Int J Cosmet Sci 2018; J Dermatol Sci 2015)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含量范围 | 皮肤生物学功能 |
---|---|---|---|
三萜类 | α/β-香树脂醇、羽扇豆醇 | 8-12% | 抗炎、促进伤口愈合 |
植物甾醇 | 豆甾醇、菜油甾醇 | 2-5% | 屏障修复、抗氧化 |
多酚类 | 儿茶素、没食子酸 | 3-8% | 自由基清除、UV防护 |
脂肪酸酯 | 棕榈酸鲸蜡酯 | 15-25% | 润肤、封闭剂 |
维生素前体 | 生育三烯酚 | 0.5-2% | 脂质过氧化抑制 |
(注:成分比例因产地和提取工艺存在显著差异)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剂型
- 首选应用:膏霜(O/W及W/O乳液)、精华液、面膜
- 次选应用:清洁产品(需微囊化)、防晒产品
- 避免应用:高pH值皂基体系(三萜类降解)
增效组合
- 屏障修复:神经酰胺NP + 胆固醇 + 牛油果果提取物(摩尔比3:1:1)
- 光防护:阿魏酸 + 维生素E + 牛油果果提取物(协同提升SPF值)
- 抗衰老:视黄醇 + 牛油果果提取物(降低刺激同时增效)
配方注意事项
添加温度需控制在45℃以下以防止三萜类热分解,建议使用预分散体形式添加于水相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等级)(CIR 2020最终报告)
- 致敏率:<0.1%(斑贴试验N=1500)
- 致粉刺性:0(兔耳试验)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干性/敏感性皮肤、特应性皮炎、光老化皮肤
- 谨慎使用:脂溢性皮炎急性期(封闭效应可能加重症状)
- 孕期安全性:无致畸报告(但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线:天然抗衰精华(常与乳木果油复配)
- 药妆线:屏障修复霜(湿疹护理产品)
- 大众线:保湿面膜(强调"超级食物"概念)
认知误区
- 宣称误区:"深层真皮再生"(缺乏透皮证据)
- 概念混淆:与牛油果树果脂(Butter)功效等同(提取物活性成分浓度更高)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 具有明确的屏障修复和抗氧化功效,机制研究充分
- 抗炎活性在模型系统中证实,需更多人体临床试验验证
- 安全性优异,适合敏感肌应用
研究缺口与趋势
- 标准化挑战:需建立活性三萜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方法
- 新兴方向:微囊化技术提升透皮率(当前透皮率约8-12%)
- 趋势预测:与微生物组研究的结合(初步显示促进皮肤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