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牛脂酸甘油酯类

氢化牛脂酸甘油酯类

氢化牛脂酸甘油酯类
中文名:氢化牛脂酸甘油酯类
英文名:HYDROGENATED TALLOW GLYCERIDES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氢化牛脂酸甘油酯类 (Hydrogenated Tallow Glycerides)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定义

氢化牛脂酸甘油酯类 (Hydrogenated Tallow Glycerides) 是由牛脂(牛类脂肪组织)衍生的甘油酯混合物经催化加氢处理后形成的成分。

来源与加工工艺

主要来源为食用级牛副产物脂肪,经以下关键工序:

  • 原料获取: 从屠宰副产品中提取牛脂,经精炼去除杂质
  • 水解: 甘油三酯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
  • 氢化: 在镍催化剂作用下加氢饱和双键 (注:现代工艺趋向使用钯等更安全催化剂)
  • 酯化: 氢化脂肪酸与甘油重新酯化形成混合甘油酯
  • 纯化: 脱色、脱臭及去除催化剂残留 (来源:油脂化学加工技术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形成液晶层状结构增强油水界面膜强度 ★★★★☆ (充分证实) 电镜观察显示其能形成稳定的α-凝胶相 (依据:胶体界面科学期刊研究) 1-5%
肤感调节 调控结晶行为影响铺展性与残留感 ★★★☆☆ (中度证实)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证实熔点在38-42℃间,模拟皮温融化特性 (依据:化妆品流变学研究) 3-8%
屏障修复 补充细胞间脂质前体物质 ★★☆☆☆ (有限证据) 体外实验显示可促进神经酰胺合成酶表达 (注:需更多临床验证) (依据:离体皮肤模型研究) 未知
抗氧化 (厂商宣称) 理论推测氢化后减少氧化应激源 ★☆☆☆☆ (微弱证据) 仅基于原料稳定性推测,缺乏直接生物抗氧化数据 不适用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单甘油酯 氢化硬脂酸甘油酯 HLB≈3.8,熔点55-60℃ 主乳化剂,提供结构骨架
双甘油酯 二氢化牛脂酸甘油酯 HLB≈2.5,熔点45-50℃ 协同乳化,改善结晶行为
游离脂肪酸 氢化棕榈酸/硬脂酸 含量<5%,熔点>60℃ 调节流变特性,影响肤感
甘油三酯 三氢化牛脂酸甘油酯 熔点58-62℃ 油相增稠剂,影响光泽度

关键特征: 脂肪酸组成以C16:0(棕榈酸,45-55%)和C18:0(硬脂酸,40-50%)为主,碘值<5表明高度饱和 (来源:USP油脂分析方法)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膏霜/乳液: 作为主乳化剂(W/O型)
  • 护唇膏: 结构剂(占比15-30%)
  • 固态化妆品: 棒状产品基质(粉底棒/止汗棒)
  • 清洁产品: 卸妆膏结构剂(配合PEG酯)

增效协同组合

  • + 蜂蜡: 提升结构强度及熔点 (协同指数1.8)
  • + 聚甘油类乳化剂: 增强乳化稳定性 (界面张力降低40%)
  • + 硅弹性体: 抵消蜡感,提升铺展性
  • + 植物甾醇: 理论上有助脂质排列(注:体外证据)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 安全浓度≤25% (结论日期2016) (参考:CIR最终报告)
  • 致痘性: 兔耳实验comedogenicity指数2(0-5级),属低风险
  • 刺激性: 48hr封闭斑贴试验显示极低刺激(平均刺激指数0.3)

适用与禁忌

  • 适用: 干性至中性肌肤 | 屏障受损肌肤 | 婴幼儿产品(限用浓度)
  • 慎用: 脂溢性皮炎急性期 | 对动物衍生品敏感者
  • 宗教禁忌: 不符合伊斯兰教(Halal)及犹太教(Kosher)规范

监管状态: 中国已使用原料目录(2021版)序号06690,欧盟无限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乳霜: 开架产品主力乳化剂(成本优势30-50%)
  • 药妆领域: 修复类膏体基质(常与神经酰胺复配)
  • 清洁产品: 固态卸妆膏核心结构剂

消费者认知趋势

  • 积极认知: 长效保湿感 | 膏体稳定性
  • 负面担忧: 动物来源争议(37%消费者排斥) | "工业感"误解
  • 营销误导: 部分产品夸大宣传为"天然屏障修复因子"

(来源:2023全球化妆品成分认知调研)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卓越的结晶控制能力:独特熔融-凝固特性提供优异结构支持
  • 成本效益比高:单位乳化效率优于多数合成酯类
  • 宽pH适应性:稳定于pH3-10范围

局限性与挑战

  • 批次间脂肪酸组成波动(±8%)影响性能一致性
  • 素食/纯素市场接受度低
  • 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出现"蜡霜"现象

未来发展方向

分子修饰: 酶法酯交换制备结构化脂质提升功能特性
可持续来源: 细胞培养牛脂前体物质研发(实验室阶段)
精准应用: 基于脂肪酸组成的功效预测模型开发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