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牛脂酰谷氨酸钠
氢化牛脂酰谷氨酸钠

中文名:氢化牛脂酰谷氨酸钠
英文名:SODIUM HYDROGENATED TALLOWOYL GLUTAM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氢化牛脂酰谷氨酸钠 (Sodium Hydrogenated Tallow Glutam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氢化牛脂酰谷氨酸钠 (Sodium Hydrogenated Tallow Glutamate)
CAS号: 68784-25-8 | EINECS号: 272-187-4
原料来源与加工
- 主要来源:牛脂(牛类脂肪组织经氢化处理)与谷氨酸(L-谷氨酸)
- 合成过程:
- 牛脂经氢化降低不饱和度 → 水解生成脂肪酸
- 脂肪酸与谷氨酸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酰化反应
- 中和成钠盐并纯化
- 可持续性考量:原料涉及动物副产品,需关注供应链追溯性与伦理认证(如RSPO认证棕榈油替代方案)(来源:ISO 16128天然指数评估框架)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温和清洁 | 两亲性结构降低表面张力,通过胶束包裹油脂。谷氨酸头部基团降低电荷密度,减弱角质层脂质溶出 | 强(体外/临床) |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比SLS减少40%蛋白质变性(J Soc Cosmet Chem, 2003) | 1-15% |
皮肤屏障维护 | 维持角质层天然保湿因子(NMF),减少丝聚蛋白降解产物流失 | 中等(体外/离体) | 角膜细胞培养显示蛋白酶活性抑制率22%(Int J Cosmet Sci, 2010) | ≥5% |
保湿增效 | 谷氨酸残基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网络,增强水合能力 | 强(体外/临床) | Corneometer®测试显示3小时TEWL降低18%(Skin Res Technol, 2015) | 2-10% |
"抗衰老" | 理论推测:谷氨酸可能参与细胞能量代谢,缺乏直接证据 | 微弱 | *注:此宣称基于氨基酸生理功能推测,无直接抗老研究*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主表面活性剂 | 氢化牛脂酰谷氨酸二钠 | 分子量:~400g/mol CMC:0.1-0.5mM pH范围:5.0-7.0 |
提供主要清洁力与起泡性 |
脂肪酸杂质 | 棕榈酸/硬脂酸(C16-C18) | 含量:<3% 熔点:60-70℃ |
增强体系稠度,降低刺激性 |
氨基酸副产物 | 游离谷氨酸钠 | 含量:<1.5% | 提供额外保湿性能 |
关键结构特征
- 亲水基:双羧酸钠盐(-COO⁻Na⁺),pKa≈4.1,在皮肤pH下带负电荷
- 疏水链:氢化牛脂酰基(C14-C18饱和链),碳链长度分布影响泡沫质地
- 手性中心:L-构型谷氨酸,与皮肤生物相容性优于D-构型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洁面产品:膏状/泡沫洁面(复配APG类表活)
- 洗发产品:婴幼儿/敏感头皮专用洗发水
- 沐浴露:低刺激沐浴体系(与甜菜碱复配)
增效协同组合
- 清洁增效:
-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提升泡沫稳定性(最佳比例 2:1)
- 癸基葡糖苷:降低临界胶束浓度(CMC)35%(Tenside Surf Det, 2018)
- 舒缓协同:
- 红没药醇:协同降低IL-1α分泌达52%
- 泛醇:加速屏障修复(经皮失水恢复率+28%)
配方注意事项
- 硬水耐受性差(Ca²⁺浓度>50ppm时沉淀)需添加螯合剂
- pH<5时可能析出游离脂肪酸,建议体系pH 5.5-6.5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15%)(CIR Final Report, 2016)
- 致敏性:HRIPT测试无致敏案例(n=213)
- 眼刺激性:Draize测试评分1.2(0-110 scale),属轻度刺激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人群:敏感性皮肤、特应性皮炎(AD)、玫瑰痤疮
- 谨慎使用:
- 牛脂过敏者(交叉反应风险<0.3%)
- 极度受损屏障(建议浓度<3%)
- 宗教/伦理禁忌:不符合清真/犹太认证,素食慎用
环境安全性
- 生物降解率:28天>90%(OECD 301D)
- 水生毒性:EC50(藻类)>100mg/L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中高端($40-80/kg,比SLS高3-5倍)
- 宣称焦点:“氨基酸表活”、“零硫酸盐”、“敏肌专研”
- 代表产品:珂润润浸保湿洁颜泡沫、黛珂AQ珍萃精颜悦活洗颜露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面认知:“温和不紧绷”(82%用户反馈)、“低致痘性”
- 认知误区:
- "完全天然"(实际经深度化学改性)
- "优于所有合成表活"(清洁力弱于磺酸盐类)
- 购买驱动:成分党(INCI识别率61%)、母婴人群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经证实的温和性与屏障兼容性,适用于敏感肌清洁产品
- 技术局限:低温稳定性差(易结晶)、高成本、动物源性争议
- 安全性地位:国际权威机构认可的安全表活,无重大安全隐患
未来发展方向
- 植物基替代:开发棕榈仁油/山茶花油来源的类似物
- 分子修饰:引入酯键增强耐硬水性
- 功能拓展:探索其金属螯合能力在抗氧化配方中的应用
- 临床验证:推进特应性皮炎人群的长期使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