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牛脂酰谷氨酸铝

氢化牛脂酰谷氨酸铝

氢化牛脂酰谷氨酸铝
中文名:氢化牛脂酰谷氨酸铝
英文名:ALUMINUM HYDROGENATED TALLOW GLUTAM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成分详细分析

氢化牛脂酰谷氨酸铝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

氢化牛脂酰谷氨酸铝 (INCI: Aluminum Hydrogenated Tallow Glutamate),是由谷氨酸、氢化牛脂脂肪酸与铝离子反应形成的金属盐类化合物。分子结构包含亲脂性长链烷基与亲水性氨基酸头基。

原料来源与生产

  • 主要前体:
    • 谷氨酸:微生物发酵法生产 (常见菌种: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 氢化牛脂脂肪酸:牛脂加氢精制获得 (主要含C16-C18饱和脂肪酸)
  • 合成路径: 谷氨酸与氢化牛脂酰氯酯化 → 皂化 → 铝盐置换反应
  • 商品形态: 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或粉末 (典型供应商数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粘度调节与增稠 铝离子交联谷氨酸羧基形成网络结构,氢化牛脂链增强疏水相互作用 强 (实验证实) 在0.5-2%浓度显著提升体系粘度,剪切变稀特性优异 (流变学研究) 0.8-1.5%
乳化稳定 在油水界面定向排列 (谷氨酸头基亲水,牛脂链亲油),降低界面张力 中等 (体外证据) O/W乳液实验显示粒径稳定性提升40% vs 传统乳化剂 (加速稳定性测试) 0.5-1.2%
* 屏障修复 * 推测通过铝离子促进角质层脂质排列有序化 理论推测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5%,但缺乏活体对照研究 (厂商内部数据) 未知
* 抗炎舒缓 * 谷氨酸可能调节神经酰胺合成酶表达 初步研究 体外细胞实验显示IL-6下降20%,但无临床验证 (2018原料商研究报告) 未建立

*注:屏障修复与抗炎宣称缺乏强有力人体临床证据,需谨慎对待*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谷氨酸衍生物 N-氢化牛脂酰-L-谷氨酸 分子量:~450-550 Da
pKa:3.8(α-COOH), 4.3(γ-COOH)
表面活性主链,提供两亲性
金属离子 Al³⁺ 离子半径:53.5 pm
配位数:6
交联剂,增强分子间作用力
脂肪酸链 氢化牛脂基 (C16:0 60%, C18:0 40%) 熔点:50-55℃
Log P:>7
疏水锚定,影响流变特性

关键结构特征

  • 空间构型: 铝离子与两个谷氨酸分子形成八面体配位结构
  • 结晶行为: 室温下呈层状液晶相,加热至60℃转变为立方相 (X射线衍射证实)
  • 电荷特性: pH 5-7时带净负电荷 (Zeta电位:-25mV)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膏霜类: 乳化体系稳定剂 (推荐添加量0.8-1.5%)
  • 防晒产品: 无机防晒剂分散助剂 (提升ZnO/TiO₂分散稳定性)
  • 彩妆: 睫毛膏/眼线膏增稠基料

增效协同组合

  • 流变调节协同:
    • + 丙烯酸类聚合物 (如Carbomer):产生屈服值,增强悬浮能力
    • + 山梨醇:通过氢键增强网络强度
  • 乳化协同:
    • + 聚甘油酯类:降低界面张力至≤10 mN/m
    • + 卵磷脂:提升乳液低温稳定性
  • 功能增效:
    • + 神经酰胺 NP:理论上有助脂质排列 (体外共聚焦拉曼光谱初步证据)

配伍禁忌

  • 强酸环境 (pH<4): 铝离子解离导致结构破坏
  • 高浓度螯合剂: EDTA>0.2% 时显著降低粘度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可能产生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最高使用浓度2%) (CIR 2016)
  • 致敏性: HRIPT测试无刺激 (n=213) (供应商数据)
  • 铝暴露量: 经皮吸收率<0.01%,低于每日容许摄入量1000倍 (EFSA模型推算)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 正常肌肤、油性肌肤 (有助控油)
  • 谨慎使用:
    • 铝敏感个体 (罕见)
    • 受损屏障肌肤 (pH适应性限制)
  • 孕妇: 无明确风险,但建议优先选择无金属盐配方

法规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准许使用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合规
  • 日本厚生劳动省:浓度≤2%时认可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宣称趋势:
    • 高端线:"氨基酸衍生物"概念加持
    • 开架线:"无硫酸盐"清洁产品增稠替代方案
  • 价格区间: $40-80/kg (约为传统增稠剂的1.5倍)

消费者洞察

  • 认知度: 低 (仅3%消费者能识别成分)
  • 关注点矛盾:
    • 积极面:"氨基酸来源"产生安全联想
    • 消极面:"铝"引发健康担忧 (市场调研显示28%消费者会因此回避)
  • 营销策略: 强调"植物氢化"(牛脂来源)与"生物可降解性"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高效流变改性: 单位增稠效率优于传统粘土类增稠剂
  • 配伍宽容性: 与多数阴离子/非离子体系兼容
  • 感官提升: 赋予配方独特丝绒质地

应用局限性

  • pH适用范围窄 (最佳5.5-6.5)
  • 低温储存易导致晶体析出
  • 铝成分的公众认知障碍

未来研究方向

  • 结构优化: 开发锆/锌盐替代品规避铝争议
  • 递送系统: 探索作为脂溶性活性物载体潜力
  • 临床验证: 开展屏障功能相关人体试验

专家建议

作为特殊流变改良剂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应:1) 严格标注铝含量缓解消费者担忧,2) 避免过度宣称皮肤修护功效,3) 开发pH稳定技术拓展应用场景。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