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牛脂醇聚醚-25

氢化牛脂醇聚醚-25

氢化牛脂醇聚醚-25
中文名:氢化牛脂醇聚醚-25
英文名:HYDROGENATED TALLOWETH-25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氢化牛脂醇聚醚-25 (Hydrogenated Talloweth-25)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氢化牛脂醇聚醚-25 (Hydrogenated Talloweth-25),属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化学分类为聚乙二醇(PEG)化脂肪醇醚

原料来源与加工

  • 主要来源:牛脂衍生物(经加氢处理的牛脂肪酸)
  • 合成工艺:
    • 牛脂脂肪酸加氢还原为氢化牛脂醇
    • 25摩尔环氧乙烷(EO)发生乙氧基化反应
    • 严格控制反应温度(120-180℃)及催化剂(碱性催化剂)
  • 关键纯化:真空蒸馏去除未反应醇及副产物(注:残留1,4-二噁烷需符合化妆品安全标准)

理化特性

  • 外观: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膏体
  • HLB值:~16.5-17.5 (亲水性乳化剂)
  •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不溶于矿物油
  • 稳定性:pH耐受范围3-10,避免强氧化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液晶层屏障 ★★★★☆ (充分证实) 可形成层状液晶结构,提升乳液热稳定性 (Colloids Surf B, 2018) 1-5%
增溶作用 胶束包裹疏水分子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 (充分证实) 对香精/精油增溶能力优于低EO数同类物 (J Soc Cosmet Chem, 2020) 0.5-3%
肤感调节 调控配方流变特性,降低粘腻感 ★★★☆☆ (间接证据) 与脂肪酸复配可改善铺展性 (Cosm & Toil, 2019) 0.5-2%
"保湿修护" 无直接作用,可能通过稳定保湿成分间接实现 ★☆☆☆☆ (理论推测) 缺乏针对角质层水合作用的直接证据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主成分 聚氧乙烯(25)氢化牛脂醇醚 分子量≈1300-1500 Da
C链长:C16-C18
界面活性主体
同系物 不同EO数聚合物 (n=20-30) 泊松分布产物
多分散指数≈1.05
性能调控因子
残留物 未反应醇(<1%)
1,4-二噁烷(<10ppm)
GC-MS可检出 安全监控指标
氧化副产物 乙醛/甲醛(痕量) 加速稳定性试验可检出 配方稳定性风险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主应用:O/W乳液/膏霜(1-4%)
  • 次应用:清洁产品(0.5-2%)、精华液增溶剂(0.3-1.5%)
  • 禁忌体系:透明凝胶(可能致浊)、无水配方

协同增效组合

  • 乳化增效:
    • + 鲸蜡硬脂醇:增强层状液晶结构
    • + 硬脂酸:降低界面张力至≤5mN/m
  • 增溶增效:
    • + PEG-40氢化蓖麻油:协同增溶香精/植物精油
  • 稳定性提升:
    • + 丙烯酸(酯)类/C10-30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防止高温分层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25%)(CIR, 2019)
  • 致敏性:极低(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
  • 刺激风险:
    • 完整皮肤:无刺激(斑贴试验)
    • 受损皮肤:可能增强渗透(体外模型显示经皮吸收率增加30%)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中性至干性肌肤
  • 谨慎使用:
    • 牛脂过敏者(罕见)
    • 湿疹急性期(可能增强刺激物渗透)
  • 孕妇/哺乳期:无禁忌(无系统吸收证据)

法规与限制

  • 1,4-二噁烷限值:欧盟≤10ppm,中国≤30ppm
  • 有机认证:部分机构(如ECOCERT)禁用PEG类物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定位:成本较植物源PEG酯低30-40%
  • 应用领域:身体乳(60%)、卸妆产品(25%)、面霜(15%)
  • 区域差异:亚洲市场接受度>欧美(受素食主义影响)

消费者认知挑战

  • 成分名称误解:
    • "牛脂"关联动物福利问题(实际来自食品工业副产物)
    • "PEG"被误认为高风险物质(忽视分子量差异)
  • 宣称偏差:
    • "天然保湿因子"(无科学依据)
    • "修复角质层"(夸大功能定位)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高EO数特性提供优异增溶能力
  • 性价比优势:单位乳化效率优于合成酯类
  • 配方友好性:宽pH及电解质耐受性

技术发展趋势

  • 纯化技术:分子蒸馏降低二噁烷至≤1ppm
  • 可持续发展:
    • 开发植物源类似物(如棕榈醇聚醚-25)
    • 生物催化乙氧基化工艺(减少副产物)
  • 功能拓展:
    • 载体应用研究(药物缓释系统)

使用建议

推荐作为O/W体系主力乳化剂使用(2-4%),避免与阳离子表活直接复配。需监控氧化产物积累,建议配方中添加0.05-0.1% BHT抗氧化剂。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