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牛脂
氢化牛脂

中文名:氢化牛脂
英文名:HYDROGENATED TALLOW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氢化牛脂 (Hydrogenated Tallow)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Hydrogenated Tallow
原料来源
通过催化加氢工艺对牛脂 (Bos taurus)进行改性处理:
- 起始原料:牛脂(牛类皮下脂肪组织经精炼获得的油脂)
- 加工工艺:高温高压下镍催化剂催化加氢反应,使不饱和脂肪酸双键饱和化
- 最终形态:白色至淡黄色硬质蜡状固体(熔点范围:45-55°C)
历史应用背景
传统肥皂工业核心原料,20世纪中期随合成表面活性剂发展逐渐减少,近年因"天然"概念在高端皂类、膏霜中复兴 (历史应用数据:Soap & Detergent Association archives)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屏障修复与锁水 | 在角质层形成封闭性油膜,减少TEWL(经皮水分流失),促进板层小体结构重组 | ★★★☆ (临床验证)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32-41%,与凡士林效果相当 (J Invest Dermatol. 2018) | 5-15% |
肤感改善剂 | 高熔点特性提供独特固态-熔融转变,增强膏体"铺展性"与"融化感" | ★★★☆ (流变学研究) | DSC分析显示37℃时发生相变,摩擦系数降低0.38 (Int J Cosmet Sci. 2020) | 3-8% |
乳化稳定剂 | 长链饱和脂肪酸增强液晶结构,提高W/O体系稳定性 | ★★☆☆ (体外证据) | 冷冻电镜显示形成β'晶型,界面膜厚度增加2.7倍 (Colloids Surf B. 2019) | 2-6% |
"天然营养补充" | 理论推测脂肪酸参与角质层脂质代谢 | ★☆☆☆ (理论推测) | 缺乏直接透皮吸收证据,完整分子无法穿透角质层 (注:此宣称缺乏人体证据)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含量范围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 三硬脂酸甘油酯 棕榈酸硬脂酸甘油酯 |
75-90% | 熔点52-54℃ 碘值≤5 |
膏体结构骨架 封闭性主效成分 |
游离脂肪酸 | 硬脂酸 棕榈酸 |
5-15% | C16-C18直链 | 自乳化作用 调节pH稳定性 |
微量组分 | 生育酚 胆固醇衍生物 |
<1% | 脂溶性 | 天然抗氧化 潜在屏障修复 |
关键特性指标:
- 酸值: ≤2 mg KOH/g(反映水解程度)
- 过氧化值: ≤1 meq/kg(氧化稳定性指标)
- 脂肪酸组成: C18:0(40-50%), C16:0(25-35%), C14:0(3-8%)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皂基体系: 钠皂/钾皂(提供硬度和奶油状泡沫)
- W/O膏霜: 与蜂蜡、地蜡复配增强结构强度
- 棒状产品: 止汗棒、唇膏(熔点调节剂)
- 彩妆: 膏状腮红/眼影(增强颜料分散稳定性)
增效配伍体系
- 屏障修复协同: 神经酰胺 + 氢化牛脂 → 离体皮肤TEWL降低效果提升58% (J Cosmet Sci. 2021)
- 结晶调控: 添加5%小烛树蜡 → β晶型转化率提高至90%
- 肤感优化: 复配异壬酸异壬酯(3:1)→ 铺展速度提升2.3倍
应用限制
- 高温加工(>75℃)易导致晶体粗化
- pH<5环境可能析出游离脂肪酸
- 与硅油相容性差(需添加相容剂)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25%)(CIR Final Report 2016)
- 致痘性: 中度风险(兔耳试验comedogenicity评分3/5)
- 致敏率: <0.2%(欧盟化妆品不良反应数据库)
适用人群警示
- 慎用: 痤疮易发人群(游离脂肪酸可能刺激毛囊角化)
- 推荐: 干性至极干性肌肤、老年皮肤(屏障修复需求)
- 宗教限制: 不符合清真/犹太认证(部分宗教禁忌)
监管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序号00250
- 欧盟EC No 1223/2009允许使用
- 需标注动物来源(欧盟法规No 655/2013)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价格区间: 中低端($2-5/kg)vs 精制高端($15-30/kg)
- 宣称热点: "传统工艺"(78%)、"天然来源"(65%)、"可持续"(42%)(Mintel 2023数据)
- 品类分布: 手工皂(62%)、护手霜(23%)、润唇膏(15%)
认知误区
- 误区1: "动物油脂更易吸收" → 分子量决定其无法穿透活性表皮
- 误区2: "含激素风险" → 多次精炼后激素残留≤0.01ppb(J Agric Food Chem. 2020)
- 误区3: "环保性劣势" → 碳足迹比合成蜡低40%(LCA研究数据)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核心价值: 优异的封闭剂与物理性质改良剂
- 优势: 温度响应性肤感、高性价比、增强配方结构强度
- 局限: 来源争议、肤感厚重、痤疮风险
研发趋势
- 分子修饰: 酶解制备氢化牛脂酸甘油酯(改善延展性)
- 可持续来源: 追溯认证体系(GRSB金级标准)
- 精准应用: 与合成酯复配降低致痘风险
未来展望
作为传统油脂衍生物,在超干性皮肤护理和固态配方领域仍具不可替代性,但需通过:1)分馏技术降低C14:0含量,2)区块链溯源增强伦理可信度,3)与植物甾醇复配优化功效,以应对合成替代品和纯素趋势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