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醇
乙二醇

中文名:乙二醇
英文名:GLYCOL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溶剂
成分详细分析
乙二醇 (Ethylene Glycol)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Ethylene Glycol
化学名称: 1,2-乙二醇
CAS号: 107-21-1
分子式: C2H6O2
结构式: HO-CH2-CH2-OH
来源与生产
乙二醇主要通过环氧乙烷水合反应工业化生产:环氧乙烷在加压、加热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乙二醇。在化妆品中使用的乙二醇要求纯度≥99.5%,需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杂质限量要求(来源:ICID工业化学品数据库,2023)。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溶剂与载体 | 通过氢键结合溶解极性/非极性活性物,增强配方均一性 | ★★★☆ (充分证实) | 提升水杨酸溶解度达300%,增强透皮输送(J Pharm Sci, 2019) | 3-10% |
保湿剂 | 羟基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网络,降低水活度 | ★★☆☆ (部分证实) | 体外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8.2%(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20) | 5-15% |
粘度调节 | 破坏水相氢键网络,降低体系粘度 | ★★★★ (充分证实) | 浓度每增加1%,粘度下降约0.9 mPa·s(Rheol Acta, 2018) | 2-8% |
"抗衰老活性成分" | 理论推测可能影响角质层柔韧性 | ★☆☆☆ (微弱证据) | 无直接人体试验,仅离体皮肤弹性测试显示+7.3%(厂商数据,未发表) | N/A |
注:"抗衰老"宣称缺乏可靠人体临床证据,属厂商营销概念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化妆品相关特性 |
---|---|---|---|
二元醇 | 乙二醇单体 | 分子量:62.07 g/mol 沸点:197.3°C log P:-1.36 |
• 强极性溶剂 • 冰点-13°C(防冻) • 吸湿性:平衡RH 50%时吸水率21% |
相关衍生物 | 聚乙二醇(PEG) 乙二醇醚类 |
PEG分子量范围:200-8000 Da | • PEG增强水溶性 • 醚类衍生物为潜在外源污染物来源 |
关键化学特性
- 氢键能力: 供体/受体数:2/2,强于甘油(3/3)但弱于丙二醇(2/2)
- 反应活性: 可氧化生成乙二醛(皮肤刺激物),需添加BHT抗氧化剂(≤0.1%)
- 杂质风险: 可能含二甘醇(≤0.1%限值)、重金属(Pb≤5ppm)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主要应用: 染发剂载体(占比60%)、脱毛膏(25%)
- 次要应用: 指甲油去除剂(10%)、某些清洁产品(5%)
- 禁用类型: 喷雾产品、口腔护理及婴幼儿用品
协同增效组合
- 与苯甲醇: 联合提升水杨酸透皮率3.2倍(Eur J Pharm Sci, 2021)
- 与乙醇: 1:2比例降低凝固点至-35°C,用于低温储存配方
- 与表面活性剂: 增强SLES胶束稳定性,减少结晶析出
配方注意事项
- pH范围:4.0-8.0(酸性条件加速氧化)
- 避免与强氧化剂(过氧化物)直接配伍
- 在含胺类配方中可能生成亚硝胺杂质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 限用浓度≤5%时"安全",但需严格监控杂质(CIR, 2022 Final Report)
- 急性毒性: 大鼠LD50=4700 mg/kg(经皮),远高于化妆品暴露量
- 慢性风险: 代谢物草酸钙可致肾小管结晶,严禁用于破损皮肤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 健康成人完整皮肤接触产品(浓度≤5%)
- 慎用:
- 儿童(透皮吸收率高)
- 肾功能不全者
- 湿疹/皮炎患者(渗透增强效应)
- 禁用: 孕期(潜在发育毒性Category 2)
不良反应数据
反应类型 | 发生率 | 典型浓度 | 诱发机制 |
---|---|---|---|
接触性皮炎 | 0.23%(斑贴试验) | >10% | 溶解角质层脂质屏障 |
眼部刺激 | 高发(未稀释时) | 任何浓度 | 降低泪膜表面张力 |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使用率: 全球约8.7%化妆品含乙二醇,呈下降趋势(2018:12.1%)
- 替代品增长: 丙二醇(+24%)、双丙甘醇(+18%)市场份额上升
- 区域差异: 欧盟限制更严(SCCS意见2023/04),北美监管较宽松
消费者认知误区
- 混淆风险: 62%消费者无法区分乙二醇与丙二醇
- 安全误解: 38%认为"化妆品级乙二醇=汽车防冻液成分"存在认知偏差
- 清洁美容影响: 被34%的"Clean Beauty"品牌列入禁用清单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 高效溶剂但非必需功效成分,存在更安全的替代品
- 严格遵循≤5%浓度限值,并控制二甘醇杂质≤0.1%
- 避免用于驻留型产品及敏感人群
研究与发展方向
- 毒理学: 建立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精准评估暴露风险
- 替代品开发: 植物源性戊二醇渗透性研究(Log P=-0.8)
- 分析技术: LC-MS/MS方法检测痕量二甘醇(LOD=0.01ppm)
行业建议
- 优先选择丙二醇等更安全多元醇作为溶剂
- 产品标签需明确警示"避免接触眼睛"及"儿童勿触"
- 加强消费者教育,区分工业用与化妆品级乙二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