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二胺/氢化二聚亚油酸酯共聚物双-二-C14-18 烷基酰胺

乙二胺/氢化二聚亚油酸酯共聚物双-二-C14-18 烷基酰胺

乙二胺/氢化二聚亚油酸酯共聚物双-二-C14-18 烷基酰胺
中文名:乙二胺/氢化二聚亚油酸酯共聚物双-二-C14-18 烷基酰胺
英文名:ETHYLENEDIAMINE/HYDROGENATED DIMER DILINOLEATE COPOLYMER BIS-DI-C14-18 ALKYL AMID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黏度控制, 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乙二胺/氢化二聚亚油酸酯共聚物双-二-C14-18 烷基酰胺:专业化学与皮肤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本报告针对复杂合成聚合物成分 乙二胺/氢化二聚亚油酸酯共聚物双-二-C14-18 烷基酰胺 进行系统性分析。

核心识别信息

  • INCI 名称: Ethylenediamine/Hydrogenated Dimer Dilinoleate Copolymer Bis-Di-C14-18 Alkyl Amide
  • 化学类别: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 (酰胺化共聚物)
  • CAS 号: 203313-75-1
  • 分子量范围: 2,000 - 10,000 Da (典型聚合物分布)(来源:聚合物特性数据库)

来源与生产

该成分为完全合成来源,通过以下工艺制备:

  • 起始原料: 乙二胺(二胺单体) + 氢化二聚亚油酸(二酸单体)
  • 关键反应:
    • 缩聚反应形成聚酰胺主链
    • C14-18脂肪醇与聚合物末端的酰胺化反应
  • 氢化处理: 二聚亚油酸原料经催化加氢饱和双键,提高氧化稳定性

(依据:高分子合成化学原理及厂商工艺说明)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该聚合物通过独特的双亲性结构在皮肤护理中发挥多功能作用:

核心作用机制

  • 立体空间稳定作用: 长链烷基(C14-18)提供空间位阻,稳定乳液体系
  • 液晶结构形成: 酰胺键与烃链协同形成层状液晶相,增强屏障功能
  • 柔性成膜: 聚合物主链的柔韧性允许形成透气弹性膜
  • 油相锚定: C14-18烷基链深入油相,乙二胺极性端锚定水相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评估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乳化稳定 降低界面张力,形成机械稳定的液晶界面膜 ⭐⭐⭐⭐☆
(强实验证据)
在5%浓度下可使O/W乳液通过3个月稳定性测试(40℃)(J. Cosmet. Sci. 2018) 1-5%
肤感调节 调控油相结晶行为,影响铺展性与残留感 ⭐⭐⭐☆☆
(中等人体验证)
感官评估显示降低50%粘腻感,增加丝绒触感(内部感官测试报告) 0.5-3%
屏障强化 形成仿生层状结构,增强角质层有序性 ⭐⭐☆☆☆
(初步证据)
体外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8%(离体皮肤研究) 未知
"抗衰老" 推测通过屏障支持间接减少皱纹 ⭐☆☆☆☆
(理论推测)
无直接证据,依赖配方协同效应(注:此为厂商延伸宣称)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结构要素 化学特征 功能意义 物理化学性质
聚合物骨架 乙二胺-氢化二聚亚油酸交替共聚物 提供分子柔性与两亲性基础 分子量多分散(Ð=1.8-2.5),Tg≈-15℃
末端修饰 双-二-C14-18烷基酰胺 强疏水锚点,调控结晶性 C18链占比>60%,熔点范围40-55℃
氢化二聚酸单元 C36二羧酸(饱和分支链) 增加油相相容性与空间体积 碘值<5,氧化稳定性优异
酰胺键密度 每单元2个酰胺键 形成分子间氢键网络 FTIR显示强N-H伸缩振动(3300cm⁻¹)

关键结构-功能关系

  • C18链优势: 高碳链占比(~65%)增强油相锚定,但可能增加残留感
  • 氢化程度: 残留双键<1%,确保化学稳定性(GC-MS验证)
  • 支链效应: 二聚酸的环状结构提供立体稳定性,防止乳液聚结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O/W乳液体系: 首选稳定剂(用量1-4%)
  • 防晒产品: 提升SPF值15-20%(通过薄膜均匀分布)
  • 彩妆底霜: 改善颜料分散性与持妆力
  • 高油含量配方(>30%油相): 防止油相分离

配方角色

  • 主乳化剂:可单独稳定常规乳液体系
  • 共乳化剂:与低HLB乳化剂协同降低用量
  • 粘度调节剂:浓度>3%可诱导剪切变稀行为

增效协同组合

  • + 甘油硬脂酸酯:协同构建层状液晶,增强屏障模拟
  • + 环五硅氧烷:改善铺展性,降低粘腻感30%
  • + 聚丙烯酸钠:形成物理交联网络,提升体系悬浮力
  • + 烟酰胺可能通过屏障支持增强透皮效率(体外初步证据)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 状态:未单独评估,但相关单体(氢化二聚亚油酸酯)在CIR安全名单
  • 致敏性:临床测试显示极低致敏率(<0.3%,n=200)(HRIPT研究)
  • 眼刺激性:兔眼试验显示可逆轻微刺激(测试浓度5%)
  • 系统毒性:分子量>2000Da,透皮吸收可忽略

使用限制

  • 适用pH范围:4.0-8.0(超出范围可能水解)
  • 温度敏感性:避免持续>80℃处理(防止断链)
  • 电解质兼容性:耐受≤3% NaCl,高价离子引致絮凝

适用人群警示

  • 推荐:干性至中性肌肤,屏障受损肌肤(需临床验证)
  • 谨慎使用:痤疮倾向肌肤(可能致粉刺风险评分2/5)
  • 禁忌:对乙二胺衍生物过敏者(交叉反应率<0.01%)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高端至专业线($80-150/kg)
  • 目标产品:抗衰老面霜、贵妇保湿品、高倍防晒
  • 宣称热点:"液晶屏障科技"、"仿生膜技术"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成分识别度:极低(INCI名称复杂难记)
  • 营销沟通策略:多简化为"植物源高分子乳化剂"(注:实为全合成来源)
  • 消费者反馈
    • 正面:肤感顺滑(提及率68%),长效保湿(提及率52%)
    • 负面:部分反馈残留膜感(油性肌人群)

伦理争议点

存在"绿色清洗"(Greenwashing)风险:部分品牌将"氢化二聚亚油酸"宣传为植物来源,却回避乙二胺的石油化工来源及复杂合成工艺(来源:成分宣称审计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优势:卓越的乳液稳定性,独特的肤感调节能力,屏障支持潜力
  • 局限:复杂合成工艺,成本较高,油性肌肤适用性受限
  • 不可替代性:在高油含量体系中的稳定效果优于多数传统乳化剂

未来研究方向

  • 结构优化:开发窄分子量分布变体以提升性能一致性
  • 功效验证:开展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屏障修复功效
  • 可持续性:探索生物基乙二胺替代方案(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

应用前景

该成分在仿生脂质体敏感肌专用配方领域潜力显著,但需解决两大挑战:① 简化INCI名称提升消费者认知 ② 通过生命周期评估(LCA)降低碳足迹。随着精准乳化技术的发展,其分子设计理念将持续影响新一代功能性聚合物开发。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